葉逸看了一眼,有一些對聯,對聯方面的比較簡單,葉逸很輕松就把這些對聯給對付了下來。
對聯講究的是什么樣的上聯,配什么樣的下聯,比如回文聯等,就要講究上下前后結構工整等。
對聯填完后還有很多補缺的,葉逸掃了一眼,上面寫著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一系列的圣人語錄,葉逸看了一眼便快速的落筆揮灑了起來,短短的半個時辰,葉逸已經把圣人語錄給寫了下來。
這些題材是真的不難,都是一些常見的論語中的某些長文,不是什么很難的,或者說一些論語上沒有,但在左轉,春秋等書籍上有些的圣人語錄,或許就有些偏科,有些爭議。
但在論語上的東西,葉逸幾乎是過目不忘,看過的都已經記在了心里,所以看到題目頓時能想出了答案來了。
解決完圣人語錄,葉逸又開始進行了其他的一些題材,本來今年的院試最后的題材,是寫詩文輪詞的,但不知道為什么今年院試竟然要寫策略?
這就有點考驗人了,要知道策略這東西平時可是要在舉人在進行會試的時候才會寫的策略文,哪里會安排人在院士就寫這玩意?
而且上面還寫著國之策略,以護國安邦為主,戰爭聯盟為次,務必要寫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穩定國家的政權,又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排除國家的外患。
這樣的策略文,別說這些人只是在考核的儒童,就算是舉人來都不一定能寫出這樣的策略文來。
就算是這樣的策略文,葉逸也是要慎重而行之,他也不想隨意的應付,盡自己的所能,寫出自己心中對立國安邦的想法來。
葉逸思索了良久才開始落筆寫下他的策略。
“五國爭雄,天下難統,欲想盛世太平,必先一統。”
葉逸第一句話就表露出了他磅礴的野心,一個國家要想天下太平,就只能擺平所有的國家,只有這些國家都被擺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不然五個國家在這里你爭我奪,最終的結果就是互相傷害,百姓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為了把這種情況都給解決掉,葉逸第一句話就充分的表達出了他的遺愿,那就是把天下統一了。
葉逸繼續寫著大夏氣盛,久居不下南楚,南楚氣弱卻以長江為天險,牢牢穩固了大楚一分一畝地,可見國民同心同德,共度大關。
古有諸葛亮幾次出川,但都以敗退收場,可見川蜀欲要東進,必先要有萬全的準備。
大夏虎視眈眈,川蜀觀望不停,北齊又在牽制大夏,這個時候本應被動的是大夏,何來我南楚一說?
我南楚歸根到底就在于長久的衰敗,導致一直不敢以退為進。
南楚許川蜀幾分薄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拿下長江沿海大夏的軍隊,必將讓大夏損失至少三成的實力。
屆時大夏絕不敢反咬,只會更加謹慎的面對我們南楚,因為南楚地域遼闊,人丁旺盛,征兵容易,練兵亦是不難。
天下大統的基礎南楚已有百萬水師坐鎮東南,幾十萬的驍勇善戰的勇士在平原馳騁,天時地利我等都有了,就差一個明主指點江山,一統天下。
某不才,卻愿敢當掛帥先鋒,以家國天下為己任,奪天下江山一統,復天下一統盛世。
內憂不解何以安天下,其一,吏部整改,上下一心揪出抽民脂民膏的毒瘤。
其二,戶部降低賦稅,減輕百姓的生活壓力,提升南楚生育條件。
第三,刑部不掌大權,只掌刑法……
第四……
葉逸一連寫出了好多國家朝堂政策需要改變的策略來,只有這樣才能逐一的排除敵國的暗嘆,也能無形中增強南楚的國家實力。
葉逸寫完了足足三張紙,有條有理,分析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