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現有母艦的改裝,雖然看起來并沒有多復雜,其實改裝也費了不少心思。
首先就是考慮,母艦改換了無人戰機,這種戰機可以大大的節約母艦的空間,使得其戰機停放能力增加了3倍。
在這里,設計人員就要考慮多出的戰機運用的問題,是考慮打擊的持續性,還是考慮同一批次的攻擊強度。
最終,因為思維連接艙的原因,還是選擇了持續性的模式。也就是說,在保證母艦中操縱戰機駕駛員不變的情況下,每一個駕駛員有三架備用戰機。
這樣使用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盡可能的保證了母艦結構的完整,不會對內部進行太多結構的修改。
如果增加太多駕駛員,就需要更多的艙室來作為思維連接艙的放置艙。
不過,即便是這樣,對于母艦來說,一場大戰下來,補充戰機也是十分麻煩的事情。
一次大戰會集結數十上百,甚至數百支艦隊,或許戰斗結束,損壞戰機的補充就要達到數千萬架。只算運輸艦,也得數百艘了。
有鑒于此,特區才開始了新一代母艦的開發。
新母艦長度是上一級母艦的2.5倍,寬度是1.5倍,高度不變。
因為體積的增加,艦載機的數量提高了一倍,駕駛員數量提高了1.5倍。
如果只是這些,那么新母艦就只是一艘放大版的原來的星際母艦,原來面臨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加重了。
新母艦最大的改變,就是擁有一座內置5座超級戰機工廠,每座工廠擁有10條戰機生產線,可以源源不斷的對戰機進行補充。
運用納米合成技術和整機一次性生產,不需要組裝的情況下,十五分鐘就可以生產一架戰機。
每條生產線一次可以生產5架戰機,每小時就可以生產1000架戰機。
母艦中預備的原材料可以3次補充齊戰機,同時還有一艘集捕捉,采集,提煉,加工為一體的資源補給船,可以隨時解決戰機工廠原材料的問題。
這樣一艘母艦,在中低烈度的戰斗中,幾乎可以保證戰機源源不絕,即便是高強度的戰斗,也能在戰機全部損失后的24小時內,補齊戰機,繼續投入戰斗。
當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母艦不能出現任何意外,只要母艦還在,它就會是一座可以一直戰斗下去的堡壘。
理論上來說會是如此,實際情況是,只要駕駛員還能堅持就可以。畢竟一直高度集中的思維,還是很累的,駕駛員在每一場戰斗后,需要必要的休息時間。
母艦的實驗已經基本結束,剩下的就是編組問題。
在原來的艦隊中,母艦編隊雖然已經表現出可以獨立作戰的趨勢,但還是從屬于大艦隊戰略當中。
畢竟戰斗的持續性不強,補給需求更高,最主要的是駕駛員問題,有人駕駛的戰機如果損失過大,補充起來也麻煩。
如今思維連接艙加無人戰機模式,正是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
新的母艦編隊將以母艦為主,五艘母艦組成的打擊群,配備的護航力量包括:一支重巡艦編隊,三支驅逐艦編隊和一支潛艦編隊。
這樣的母艦艦隊,其戰艦數量僅僅只有111艘,比起大艦隊來靈活不少。
當然,這些母艦艦隊,會作為特區的隱藏力量,并不會馬上就投入到與“多利亞”機械軍團的戰斗中。
在前面提到過,特區龐大的隱形艦隊群,在這十幾年的時間內,全部進行了改裝升級。
包括戰艦能量供給系統升級,將主炮升級為聚合式高能粒子束系統,改裝小型粒子束防御系統。
而母艦同樣是加裝了思維連接艙,并改換了無人戰機。
同時艦隊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