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始源106年地方艦隊自購法案,又稱之為第一次地方艦隊擴充案。
以及133年第二次地方艦隊擴充法案后,始源196年9月23日,第三次地方艦隊擴充法案在方元的推動下,正式實施。
而同時一同實施的,還有地方軍事擴充及軍工生產及后勤保障的一攬子方案。
所以始源196年的這次軍事擴充案也稱為第一次地方軍事擴充方案。
這個方案,首先要進行的,依然是艦隊擴充。
或者說擴充這個詞已經不對了!
按照規劃,舊戰艦全部會被抽調到前線。所以,這是一次全新的地方艦隊重建方案。
按照重建方案的計劃,每一個行政星需要建設起一支擁有6艘二代母艦為核心,包括一個戰列艦編隊,三個重巡編隊,六個驅逐艦編隊,一個潛艦編隊組成的地方艦隊。
同時,按照區域規劃,三到五個行政星系,就需要組建一支完整的,隸屬于河系政府的地方艦隊。
不過這支艦隊平時的駐防地,就在劃定的星系之間。
包括這支地方艦隊和星系艦隊在內,這片區域會設置一個星區守備部,對這些艦隊進行統一指揮。
當然,一些軍事、交通、科技、政治、經濟的核心區域或者星系,還會著重加強。
按照19個河系的歸劃,總計顆行政星,分為個地方守備部。總計需要支地方艦隊,同時需要近500萬支星系艦隊。
而同時,星河區域還需要直屬指揮的艦隊,每一個河系劃為5個星域,每一個星域擁有3000支艦隊,總計支艦隊。
這些艦隊主要是作為河系邊境的巡邏,以及一些缺乏行政星區域的控制。
要知道,每一個河系都擁有數千億顆恒星以上。
而機械軍團只要在其中一個星系上扎根,都可能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
所以看似龐大的艦隊,其實依舊是入不敷出。
當然,伴隨地方艦隊大規模擴充的,就是特區艦隊的大規模擴充。
畢竟地方艦隊都是防守性質的,要進攻,還得需要特區組織起來的主力艦隊。
而為了這個龐大的計劃,方元同時還制定了一個船舶工廠的建造計劃。
受節點星球那龐大的船舶工廠影響,方元也開始在行政區域內,非螺旋河系集中資源,大規模的建造船舶工廠。
這些地方的資源,如果不使用,如果被機械軍團占據,反而會成為機械軍團生產戰爭單位,荼毒特區的巨大助力。
所以,在這一次的規劃中,從荒蕪之海邊緣開始,以機械軍團大規模建造的模式,建造大量可移動的船舶工廠。
當然,光憑借特區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完成這么大規模的艦隊擴充。
所以在計劃中,政府還會以優惠的方式,鼓勵民營船舶工廠也到這些區域開設新工廠。
而星系艦隊的訂單,只會給這些在荒蕪河系建設船舶工廠的民營企業。
即便是擁有民營船舶工廠的幫助,這一次的艦隊擴充規劃,依舊達到了25年。
也就是說,這些工作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內就完成的,而是需要在25年內逐步完成。
而且裝備的交付也有規定,從荒蕪之海一側的河系開始,逐步向后方河系交付。
這是地方艦隊的擴充案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一樣。
但同時,因為守備部的設立,每一顆行政星,也同時期開始了星球防御的建設。
這些防御大都因地制宜,同時也會建設一些專門的裝備。
例如星系中巖石星的防御布置,防止機械軍團通過同一星系的其他巖石星球作為跳板,對行政星進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