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三步并兩步來到書房外,發現書房內已經坐滿了人。書房的擺設也已經大變,擺滿了長條桌,所有人都面向正侃侃而談的閆若曦。
在燭光下,只見閆若曦正拿著一本書,對著大家在講解著什么。
見閆若曦沒事,朱慈烺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沒事就好!
啊!
隨著一聲慘叫,閆若曦腳下突然坐起來一個人!
朱慈烺仔細觀察,在閆若曦的腳下,正躺著幾名傷員,都是今天戰斗中受了輕傷的明軍。他們中的一個人在不斷地做坐起和躺下。
他在做什么運動?難道是在做手術么?
朱慈烺大惑不解!
…
…
沒錯,此刻書房內正在做手術,而且是蹩腳的手術。但主角卻不是閆若曦!
原來,在朱慈烺和小昭仁、孫思妍一起去尋找孫和鼎的時候,閆若曦在自己房間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覺,她決定將自己的科技專班恢復起來。
沒有親自上過戰場,永遠不知道戰場的殘酷。甚至,在戰場后幾里的位置,指揮戰斗,與沖在一線對于戰場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今天親自指揮了3場戰斗,她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以前,她只是覺得,指揮戰斗就像是下棋一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現在閆若曦對戰場的第一感覺就是血腥。
每一滴鮮血,都意味著至少一個受傷的兵士。
對于整個勇衛軍而言,要戰勝這血腥,必須要邁過去傷員救治的門檻。
比如流血過多,若是及時包扎,人就可能活下來,休養幾個月還是一個戰兵。
但是,若是救治不及時,他可能就會死!
目前,勇衛軍的士氣比較高,真正打起來都敢打敢拼。但是在傷員的救治上,卻存在嚴重的短板。
軍醫數量極其少,即使少數幾名軍醫,也是手法拙笨,顯然難以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因此,勇衛軍的當務之急就是,配齊軍醫。
在今天進天津衛時,閆若曦并沒有直接去婁府抄家,而是帶著李成蹊等幾個工匠,在鼓樓等繁華地帶轉了一圈,進行了一番的采購,并專門考察了天津衛的幾個醫館。
每個醫館都招收不少的學徒,也有一些手藝不錯的坐診的醫生。除了掌柜的,其他人的工資并不高,不過是混口飯吃而已。
閆若曦讓李成蹊幫他招錄了40多人,都是年齡在40歲以下,技術不錯,態度端正的醫生。
歲數太大,技術再好也不行。畢竟勇衛軍要不斷地運動作戰,對身體素質也有比較嚴的要求。軍醫若是一個個都老眼昏花,一碰就倒,沒救治到別人,就累散架了,那肯定是不行的!
態度不好更不行。每一條生命都是鮮活的,再說在戰場上,軍醫態度不好,也是在拿自己的命玩火。面對一個個受傷的兵士,稍微脾氣不好一點,兵士一著急,后果很嚴重!具體可以參照亮劍中李云龍受傷治療的一幕……
選拔完軍醫后,閆若曦準備將他們集中培訓一段時間后,全部放到各個哨中去。確保每個哨都至少有一名軍醫,每個營有3名手藝精湛的軍醫坐鎮,可以隨時進行一些較為復雜的大手術。
至于待遇,軍醫要有相當于戰兵的待遇。
在朱慈烺去賑災的同時,她已經給軍醫們講了第一課。
與普通醫生不同,軍醫面對的大多數都是外傷,不是胳膊被砍掉,就是身上被箭矢所傷,需要的是包扎、止血等技能!
而大多數醫生在醫館中,面對的都是風寒、感冒、發燒等癥狀。更多時候他們的工作就是開藥。
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如何讓軍醫們快速進入工作狀態,閆若曦決定直接將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