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道,
“‘其爭也君子’。”
努爾哈齊直起身來道,
“兒子拜見父親,何爭之有?”
萬歷二年時,努爾哈齊曾被李成梁收為“養子”,從此在李成梁帳中充當侍衛,隸其麾下,歷經戰陣,甚至與李成梁一齊出入京師,這便是努爾哈齊姓了三年“李”的由來。
明朝的邊將是很喜歡收養子的,這是元末紅巾軍起義成功后留下的后遺癥之一。
元末軍閥割據時,不管是元軍還是義軍的統帥,都喜歡收養子,一方面可用家人感情來維系情分,另一方面用父子名分約束他人。
當年最愛收養子的是朱元璋,他曾經有養子二十多人,這些養子為了報恩,戰場上猛建戰功,不但能成為朱元璋的心腹,還可以幫他節制諸將,彼此也可互相監督。
這種風氣在明初衛所制逐漸崩潰后,在晚明的邊將與麾下家丁中又重新蔓延了開來。
畢竟身為大明子民,誰能不崇拜太祖高皇帝呢?
李成梁自然也不能免俗,他除了親生的九個兒子之外,“李家軍”中各色養子收了一大堆,努爾哈齊就是其中一個。
好在李成梁的年紀和輩分都不小,二十八歲的努爾哈齊喚他一聲“父親”也不顯得奇怪。
李成梁也不在乎努爾哈齊多喚他一聲“父親”,他的兒子和養子加起來能列成一支軍隊,他早已享受夠了天倫之樂,
“既是在自己父親面前,又何必如此韜晦?你的箭術還是我當年教的呢。”
李成梁淡淡道,
“聽說你前歲四月征哲陳部時,單憑箭術,就能以四人敗八百眾,將漠和、章甲、巴爾達、薩爾滸和界藩的五城聯軍殺得片甲不留。”
努爾哈齊笑道,
“那都是他們亂傳的,前年那會兒,兒子剛打完蘇克蘇滸部和董鄂部,手上一時也沒甚么人馬。”
“一開始兒子攻哲陳部的時候,才帶了五百人,又正好遇到大水攔阻去路,于是兒子便決定先讓主要部隊回營,僅帶綿甲兵五十人人與鐵甲兵三十人前往。”
“誰知嘉哈部的首領蘇庫賚呼暗中派人密告哲陳部主,在渾河南山布下五城兵馬防范。”
“原本兒子已安排了哨兵偵查,但那時不知道怎么回事,哨兵發現敵軍之后沒能及時回來稟報兒子,以至于當時數百敵軍出其不意地突襲陣前,打了兒子一個措手不及。”
“那時別說兒子手下的兵卒了,就連兒子的同族兄弟扎親和桑古里都卸下了身上的鎧甲,想不戰而逃,那兒子能怎么辦呢?只好身先士卒,直入重圍了。”
“此不過匹夫之勇,實在不值一提,且那五城聯軍中有四城曾是兒子的手下敗將,他們見兒子勇猛無畏,便以為是有伏兵在后,因此經不得兒子那么一唬。”
“倘或當時那八百人沒被兒子嚇退,最終勝負幾何,連兒子心里都沒甚么底呢。”
李成梁看了努爾哈齊一會兒,忽然展顏道,
“虛張聲勢。”
努爾哈齊見李成梁一笑,自己也跟著笑了起來,
“兒子的一點雕蟲小技,就不在父親面前獻丑了。”
李成梁笑了笑,道,
“你既覺得這張弓好,那就拿去罷。”
努爾哈齊立時道,
“兒子已多日未曾見得父親一面,今日終于得見,心里想著如何孝敬父親都來不及呢,怎么好白拿父親的東西?”
李成梁聽了,臉上卻沒甚么表情,
“一把弓而已,不值甚么。”
努爾哈齊還要再讓,但聽李成梁繼續道,
“聽說你當年同你繼母那拉氏鬧脾氣,成婚以后連一分家產都沒要,那拉氏后來想同你和好,親自送了家私過來都被你回絕了。”
“我知道你這人就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