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蒙古人是怎么分裂成四大汗國的?還不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爭出來的?”
“忽必烈打下了南宋,統(tǒng)一了整個中國,可他不也是徹底失去了他父親拖雷當(dāng)年西征得來的疆土嗎?”
“臣不愿步蒙古人的后塵,海外番邦,無非是一些蕞爾小國,說不定還沒有皇上賜給臣的河南封地大呢。”
“既如此,臣又費心巴力地出海去為難那些小國作甚么呢?”
朱翊鈞不得不承認(rèn),朱翊镠的這本政治經(jīng)濟賬算得是很清楚的。
對于晚明的實際情況而言,讓親王出海,不但前期投入大,短期回報少,倘或出海親王心生異念,還有另立中央的隱患。
因此即使是明朝歷史上出海觀念最開明的明成祖,真正放心派出去七下西洋的也是沒有生育能力的太監(jiān)。
大一統(tǒng)的國家就是喜歡在這點上斤斤計較,朱翊鈞可以想象,倘或晚明也有一塊像澳門一樣的海外飛地,定不會像腓力二世那樣放任自治,甚至在后期承認(rèn)其自治地位。
所以蒙古人的教訓(xùn)在朱翊镠看來才會這么深重,畢竟大一統(tǒng)勝過一切,甚么賺錢、甚么殖民、甚么文藝復(fù)興,甚么西方科技,都比不上萬民一統(tǒng)來得重要。
而以萬歷時期的科技發(fā)展情況來看,當(dāng)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封建社會意義上的“一統(tǒng)”海外殖民地。
既然做不到,那干脆一開始就不要去做,反正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親王從來都是吃老祖宗留下的大鍋飯,只要朱明王朝的這口老鍋還在,就少不了他朱翊镠一口吃的,他朱翊镠又何必出去另開灶臺呢?
何況那一方另開的灶臺還有因為名不正言不順而被隨時砸爛的風(fēng)險。
這種苦差別說皇帝暫時只拿得出三十萬兩的投資,就是這三十萬兩一分不剩地全都倒找給朱翊镠,他潞王殿下都不一定肯干呢。
朱翊镠的小算盤里藏著中庸的大智慧,這種專屬于中國人的古老智慧是朱翊鈞無法反駁的。
畢竟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就是用大智慧來算小賬。
雖然大明的小賬算出來的結(jié)果是讓太監(jiān)出海去抖威風(fēng),但不管怎么說還運用了一回大智慧,而到了滿清,卻徹底連算賬的機會都不曾有了。
“四弟,你就一點兒都不想出海去看看嗎?”
皇帝微微地皺起了眉,他放棄算賬了,靠算賬是算不贏這群擁有大智慧的古代人的,
“朕同你說句實在話,如今河南一地,周、趙、鄭、唐、崇,共封親王有五,郡王八十,將軍、中尉、郡縣主君、儀賓,并無名祿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
“這是隆慶初年的數(shù)字,到現(xiàn)在河南百姓供養(yǎng)的親王宗室總計可逾萬人,再多供一人其實也無所謂,如何也減不了那萬人之負(fù),可要是能少供一人,那便是有利于民的大恩德了?!?
朱翊鈞的“大恩德”實則并沒有夸大其辭,當(dāng)年李自成在陜西起義之后,第二個響應(yīng)闖軍的就是河南百姓,可見河南當(dāng)時被剝削得有多么嚴(yán)重。
朱翊镠“嗬嗬”笑了兩聲,道,
“臣覺得海外沒甚么可看的,哪里的人性情都差不多,無非是洋人們的皮膚白些,頭發(fā)紅些,看多了也不覺得稀奇?!?
朱翊镠的拇指和食指一刻不停地翻騰著那片夾在他虎口中的金艾葉,
“哪里都比不上中國,皇上,臣很確信這一點?!?
朱翊鈞心道,你當(dāng)然這么想了,但你有為那受剝削的河南人民考慮過嗎?
朱翊镠又道,
“所以臣絕不出海,也不贊成皇上派人出海?!?
“上回老娘娘說了一層原因,皇上沒聽進(jìn)去,那臣今日便再說一層,皇上可不能讓百姓知道海外是甚么模樣,百姓愚昧,教他們知道了海外甚么樣子還了得?”
朱翊鈞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