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職責。”
朱翊鈞道,
“要是真有災民了,那四弟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家餓死在潞王府門前啊。”
朱翊镠道,
“總有救不到的人。”
朱翊鈞道,
“那也比誰都不救來得強,科道官難道還會彈劾藩王救荒嗎?”
李太后道,
“他們會彈劾藩王借災荒收買人心。”
朱翊鈞道,
“他們彈劾他們的,只要朕不信他們,他們難道還能沖進潞王府里把四弟給廢了不成?”
歷史上真正沖進朱家王爺王府里的是農民軍,朱翊鈞十分篤定,饑餓的農民可比科道官的破壞力嚴重多了。
朱翊镠與李太后對視了片刻,最后李太后道,
“大過年的,咱們不說這些不吉利的事兒,死啊活啊的,歷朝歷代就沒有不死人的災。”
朱翊鈞聽出李太后的語氣里有一絲松動,他看得出來,李太后在他和朱翊镠之間其實是偏愛朱翊镠的,歷史上的她可是在生氣時對萬歷皇帝說出要讓潞王當皇帝的,人在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一般都是潛意識里的真心話。
“四弟可以回去再考慮考慮。”
朱翊鈞給出了一個時限,
“等李材的奏疏遞上來后,你看看情況再決定是否答應也不遲。”
朱翊镠總算含糊不清地點了點頭。
李太后又道,
“對了,有個事兒得向皇上你問一聲,你四弟看上慈寧宮的一個宮女,想納為妾媵,不知皇上你同意不同意?”
朱翊鈞剛想回答說這種事只要皇后沒意見就行了,卻突然想起《大明會典》中的有關規定,明朝各王府選娶妾媵,必須要預先奏請,且每位親王只許奏選一次,最多只能納十位妾媵,倘或有例外濫收者,則禮部有權參題革退。
因此朱翊镠如果想納妾,即使這個妾是李太后宮中的宮女,也應該按照祖訓上疏請示,否則便可歸為濫收擅婚,后續則無法造冊送部。
“那個宮女她自己同意嗎?”
朱翊鈞到底是現代人,一遇上兩性問題總是第一時間照顧女性的感受,
“她同意朕就同意,她不同意也別勉強她。”
李太后回道,
“我問過趙氏了,她是愿意的。”
朱翊鈞“嗯”了一聲,他想起這個趙氏是誰了,這個慈寧宮宮女趙氏就是后來的潞王趙次妃,也就是中國最大王妃墓,河南趙妃墓的主人。
因此這個“愿意”理應是沒有水分的,朱翊鈞在心里判斷道,他曾經去參觀過趙妃墓,這個趙氏不但享有逾制豪華的單獨墓園,與潞王墓并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甚至連她棺槨所在的地宮也比潞王的地宮要大出幾十平米,這樣的待遇在歷代王妃中都可以說是罕見的。
朱翊镠笑道,
“皇上現下親自問她,她肯定也說是愿意的,她要是說不愿意,皇上肯定要她好生交代出對食是誰,所以她怎么能說不愿意呢?”
朱翊鈞被他這么一提醒,想起萬歷皇帝早年即位之初的確尤其憎惡對食,每每聽到宮女和太監成配,就要將其杖斃庭下,有時甚至還會株連說合之人,于是笑道,
“朕有那么殘忍?朕已經有兩年沒因為對食而杖殺宮人了罷。”
李太后接口道,
“皇上不必因此說自己殘忍,要是擱在太祖皇帝那會兒,宮女和內官不清不楚,那可是要被剝皮的。”
“就是皇上從前見不得這事兒的時候,也不過是每年年底令各宮宮女告發各自的對食,若是宮女告發,則處死被告發的內官,若是宮女不告發,則處死宮女,憑良心講,和太祖皇帝比起來,這簡直就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