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諾頓來說,想要向巴斯特海賊團復仇其實并不難。
身為航海士的他,這一路上有無數種方法能讓全船人員葬身大海。
然而,這樣做并沒有任何意義。正如諾頓在臺風里所說的,他們還不配讓他陪葬。
所以,這場復仇的關鍵,在于如何安全地逃跑,同時又讓整個海賊團落入萬劫不復之地。
現在,通過自己從臺風那會兒就開始進行的謀劃,他已經成功把巴斯特海賊團帶入了“寂靜之海”。
而剩下的,就是帶著小布萊克一起金蟬脫殼了。
破壞了巴蘭卓打壓并拉攏自己的計劃,這一步其實相當關鍵。
在這之后,諾頓才算是真正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干部地位。
而這也意味著,下層的海賊已經不敢監視,或者懷疑自己的行蹤了。
甚至于,為了討好自己,他們還會主動地幫忙,就像今天這兩個死在巴蘭卓手里的水手一樣。
至此,還能阻止自己逃跑的,就只剩下巴斯特、巴蘭卓以及泰格這三個人了。
而要說這三個人,還必須從他們真實的關系說起。
一開始,諾頓以為對立的只是巴蘭卓與泰格,巴斯特則是一個被巴蘭卓立在明面上的傀儡。
而他們之間的爭斗,也只是為了消滅對方,好讓自己獨吞下這顆珍貴的果實。
可當諾頓從泰格矛盾的行為上,推斷出他與巴蘭卓的上下屬關系之后,一切都不同了。
巴蘭卓為什么要把下屬樹立在自己的對立面?
總不能是他腦子抽了,想給自己無聊的航行增添一點樂趣吧?
這當然不可能了!
巴蘭卓這么做必定有所圖謀!!
而且,所圖之物,還一定是某種用強硬的手段無法得到東西,所以才需要泰格來配合他演戲。
思來想去,除開他本人和泰格,這艘船上還值得巴蘭卓這么苦心孤詣去謀劃的人,
就只有可能是船長巴斯特了。
如此一來,諾頓之前的推斷就被推翻了,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大膽的猜想,又從諾頓的腦海中浮現了出來。
是的,他之前的推測,在明面上是對的,但錯就錯在,他默認了一個毫不起眼的結論。
那就一起叛出海軍的那五個人,全都知道惡魔果實的準確下落。
可事實上,這個信息只有巴斯特一個人知道。并且,除了必須要了解信息的航海士之外,他一個人也沒告訴過。
而巴蘭卓之所以要讓泰格上船,并把他塑造成反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正是一個古老,但卻實用的計謀,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巴蘭卓知道,強硬的逼迫,甚至是酷刑拷打,恐怕都無法讓巴斯特開口。
但如果是里應外合呢?
等到決戰爆發,在巴斯特外部壓力最大的那一刻,他如果能從內部再推一把。
是否就能像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樣,逼迫巴斯特松口了?
以上,雖然只是諾頓的猜想,但以此為基礎,很多東西都解釋得通了。
比如為什么作為海賊團半邊天的泰格,卻是叛逃之后才上船的?
為什么知情的五個人中,只死了一個航海士?
為什么航海士留下的日志,會被人撕走關鍵的一頁?
為什么巴斯特這樣的蠢貨,還能穩坐在船長的位置上?
沒錯,諾頓感覺,自己距離真相大白已經不遠了。
————————————
————————————
而思緒回到現在,能阻止自己逃跑的就只剩下了三個人。
三人之中,水手長泰格對自己的態度變化很大。諾頓甚至懷疑,就算他發現了自己的逃跑,也極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