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聽完顧書辭的故事,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卻也還是雙眉緊鎖。
他輕輕敲了敲桌子,看著跪倒在地的顧書辭遲遲才問道
“朕聽聞顧編修與易特使私下交往匪淺,如今看來,傳聞并非虛假。這番話,想必也是她特意交代你說的吧?你可知,她這樣避開群臣,不走正常程序?qū)⑹虑橛赡戕D(zhuǎn)達本身就是枉顧法紀。
且先不論她這以米換糠的做法是對還是不對,光是她走這樣一條冒進之路就是不可取的。你身為好友,本該勸諫,可你這般穩(wěn)重之人,竟與她一起胡鬧。如果人人皆同她一般搞特殊化,那朝廷設(shè)下這三省六部還有什么意義?實在不成體統(tǒng)?!?
顧書辭聽聞皇上的責怪,卻并未明言這件事于他而言是否可取。他再拜,辯駁道
“微臣與易特使行事不周,還請皇上恕罪。易特使此番前去時間本就不充裕,上上下下的官員她幾乎都沒有機會得以了解,選擇這樣的方式來防止其余官員貪墨,也實在是無奈之舉。
好在,這法子既能使災(zāi)糧變充裕,也能使一時沖動頭腦發(fā)熱的官員有回頭之路。對于百姓而言,一碗米飯能換來三碗或是四碗飽腹的糟糠,自然會選擇糟糠。他們面臨的是溫飽問題,自然不會去計較精不精細,有得吃,能保住性命本就是上天眷顧事,哪里還會計較。
所以,易特使法子雖不見的就光明磊落,卻是實實在在地替百姓著想,也算有功。至于他冒進之罪,微臣不敢詭辯,還請皇上讓她功過相抵,饒她枉顧法紀之罪?!?
顧書辭說完,又是一拜。皇上聽他只為易晴空求情,卻只字不為自己開脫,心里驚于二人之間情義深厚。這樣的情義于朝廷而言,并不見得就是好事。
政治不是講人情的地方,若往后,他們二人中有一人犯錯,如若另一人將情義看得大過國家法度,那么,這將是這個國家的災(zāi)難。何況,此二人的未來,也必定不凡。
作為統(tǒng)治者,他其實是不愿看到朝政中有這樣的情義存在的。可如今,他們二人皆是懷有赤子之心的人,只愿將來,別被朝堂之上的渾水染上才好。
皇上輕珉了一口茶水,臉上喜怒不明,好一會兒他又說道
“你說盡了好話,皆是在為易特使開脫。卻不見你為自己辯解過只字片語,難道于你而言,她的安危大過你的前途嗎?”
顧書辭聞言,鏗鏘有力的答道
“皇上明鑒,臣并非只是在為易特使開脫,更是在為廣豐縣的百姓辯解啊。微臣不知,大周的朝堂到底有多少能人,可如今皇上既然選定易特使去完成此次救災(zāi),而易特使也正好有法子保住廣豐縣的百姓,若再換他人,就算有更好的法子,只怕也是耽誤了時辰。
我等京師官員豐衣足食,換個人對我們而言確實只是換個人而已,無關(guān)痛癢,可對于廣豐縣的百姓而言,晚一天就是多挨一天餓,多死幾個人。
而對于微臣的罪來說來說,實在無可辯解,事實擺在眼前,臣不敢狡辯,肯請皇上降罪于微臣?!?
顧書辭話說的赤誠,仿佛朝廷派去的救災(zāi)糧完到一天,就會死很多人。也似乎,他們都只是心系百姓,對于個人得失都不計較。
皇上沉默許久不說話,其實,易晴空的舉動皆在他的眼中。從她踏入京城的那一刻起,就有人在盯著她的一舉一動。在碼頭時,便有許多的大米被換成了糠,一斗大米換成三斗糠,交易雖隱秘,卻始終瞞不過皇上的眼睛。而且,她也并沒有做的太過隱秘。這一路南下,估計她是打算一路將大米換下的。等最后一斗米被換成糠時,估計滿朝就皆是彈劾她的奏折了。
皇上沒有立即動怒讓人即時押她回京,無非就是想要看看她到底要做什么。他清楚,易晴空與顧書辭交情深厚,若今日顧書辭不坦言,只怕,他對易晴空和顧書辭便再無信任可言。也還算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