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只有楊師長、獨立一師這種“處于視野盲區(qū)”的“法外狂徒”才躲過了這“刮民黨聯(lián)絡員”的視線,這才有了鄧政委一職,不然鄧政委可能只能當一個政訓處主任而非政委。
要知道,八路軍各部隊的政訓處主任,再怎么厲害也比最高指揮官低半級。
事實上,現(xiàn)在他作為支隊長,在一分區(qū)能有資格跟他面對面平等溝通的也就只有其他團級干部、支隊干部了。
部隊發(fā)展到如今這個規(guī)模,除了詢問軍區(qū)的意見之外,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自己處理、自己解決。只有解決不了的、影響大局的事情才需要請老首長參議。
別以為他是一個軍盲,不懂八路軍的編制問題。
“支隊”這個編制不過是晉察冀的首長們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原本老首長是想著一分區(qū)組一個“獨立第一師”,二分區(qū)組一個“獨立第二師”,以此類推四個軍分區(qū)組建四個獨立師,只不過被刮民黨發(fā)現(xiàn)并強烈反對了。
后來為了穩(wěn)住刮民黨的“法眼”,老首長上報八路軍總部后,只好把獨立一師改為“第一支隊”。
支隊這個編制,即使是對八路軍而言都是極為混亂的,而不論是老首長還是楊師長,在幾個月前被迫把獨立一師降級為“一支隊”的時候心里都非常不滿,一致要求將“支隊”直接變成旅一級的編制。
而支隊下屬的“大隊”,則被看做是團級編制。
只是幾個月過去了,晉察冀的編制亂象依然還在,這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兩種級別的“支隊制度”并存。
但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問題,胸懷史料的沐陽而言,他非常清楚,“旅”一級的支隊終將被晉察冀的八路軍拋棄。
原因就是不利于與友軍協(xié)同,無法與其他八路軍部隊達成共識。
所以至少在1938年初,“支隊”這個編制就已經(jīng)開始被晉察冀指戰(zhàn)員們摒棄了,“支隊”一般都是形容游擊隊的稱號,正規(guī)軍可不會再用這種名號了,轉而使用正規(guī)的編號。
因此當初老首長讓他做一個“支隊”司令員的時候,連他都有些困惑。
底下的戰(zhàn)士們都在為自己部隊有一個好歸宿、好前程而感到高興,千萬個笑臉之中只有沐陽臉上依然掛著擔憂。
他的部隊,到底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