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
密集而又連續的爆炸將兩個來不及反應的日本兵炸死,但大部分日本兵由于有散兵坑的防護,都沒有受到什么傷勢。
但就在他們躲避炮擊的時候,正前方的八路軍部隊停了下來以免被誤傷,而兩邊的八路軍部隊仍然在前進,特別是那幾輛全身披著沙包的車輛,等煙霧散看的時候他們的兩翼已經完全暴露在了重機槍的槍口之下。
“完了……”
被彈片劃傷的小隊長只能癱在散兵坑里面,蒙古軍雖然受過軍事訓練,但終究不是非常正軌的軍事訓練,他們的基層軍官還在軍校學習。
這些散兵坑改造一番可以當做他們帝國士兵的休息處。但散兵坑終究只是散兵坑,它不是完整的戰壕,沒有交通壕可以給他們撤離,想走就只能離開散兵坑站在地上。
在大平地上人如果要面對重機槍,那站著就等于沒命。
由于探查到那里有人,戰士們已經有意識地把那邊包圍,并且心照不宣地給日本人來個“拉槍線”,他們并不打算直面日軍精準的槍法,而是從兩側包抄過去。
正面部署兩挺輕機槍交替射擊將他們壓制住,有戰車和防空汽車作掩護,他們輕而易舉地碾過了一組日軍士兵,繞到了日軍集結地側后方進行射擊。
“八嘎呀路……”死剩最后兩個日本兵了,他們見到沒有勝利的希望,便想著把戰友的武器給毀掉,以免讓八路軍繳獲了去。
“嘣!”
又是兩顆榴彈打了過來,這次卻不是炮連的擲彈筒群打的,而是合成營火力連的“散裝”擲彈筒組打的,他們的射擊更為精準,耗費的彈藥會少很多。
但缺點很明顯,分散的炮兵很難給敵軍以戰略性、戰術性的打擊,各自為戰只單單地追求殺敵數而已。
榴彈精確地打進了他們所在的散兵坑里面,把他們兩個炸得趴在了坑壁上,再也無法動彈。
“噠噠噠!”
兩翼的八路軍和前來增援的日軍也交起了火,雙方在城外的農田激戰,這時候日本兵的身高反而成了劣勢。
一進高粱田,這些能長到兩米高的高粱完全擋住了他們的視線,逼得他們不得不跳起來觀察敵情。
雖然高粱種得并不密集,但若是要直視來發現敵情,那敵人至少走到30前才能被他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