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出一把好弓,選用的材料十分重要,不可能砍一根竹子,然后兩端綁上一條繩子,就完事了,這樣做出來的弓箭,就算有劉楓這個主公的屬性加持,也絕對發揮不出什么威力來。
《考工記·弓人》記載,制弓需要“六材”,即“干、角、筋、膠、絲、漆”。
“干”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
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
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在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角”,即動物角,制成薄片狀,貼于弓臂的內側腹部。
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價格就相當于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于弓臂的外側背部。
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其中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主要有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
“漆”,將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
所以說制造一把合格的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現在城里根本湊不齊制弓的材料,因此并非是劉楓不想要增加弓兵的數量,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傷亡統計很快就送到了劉楓的面前,僅僅是一個上午的攻城,自己這邊就戰死了六百多人,傷者一千三百人,其中六百余人重傷,總的傷亡人數是一千九百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嫡系黑甲軍的傷亡相對要少很多,只死了十二人,輕傷五十人,沒有重傷者。
看到這份傷亡數據,說實話,劉楓也不知道是好是壞,畢竟他對古代戰爭一點也不了解,他默默計算了一下,如果平均一天傷亡是兩千人,剩下的22天里面,傷亡人數要達到四萬四千人!
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的數據,準確率估計連一半都沒有,畢竟戰場瞬息百變,不可能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傷亡。
打開系統看了看一下,昨天射殺敵方騎兵的時候,就已經有311點功勛值,現在直接升到了932點,一下子增加了621點,也就是說今天敵軍戰死了1242人,雙方陣亡人數對比大約是12這樣子。
雖說是陣亡六百多人,但實際上劉楓手里的戰力是不降反升了。
抬頭看著躬身站在那里的楊榮,他把手中的冊子放下,問道“今天這一戰,你有什么看法?”
楊榮心中一緊,不敢怠慢,連忙回應道“啟稟主公,我軍大部分士卒都是第一次上戰場,臨戰時產生了恐懼和畏戰的情況,所以傷亡人數難免要大一些,這陣亡的六百余人里面,其中有一百多人因為臨陣脫逃,被后面的督戰隊砍了腦袋,還有一部分傷亡士卒是在躲避敵方箭雨的時候,由于過于慌亂,以致出現了相互踩踏,甚至直接掉下城墻的情況,只要熬過幾次戰斗,士卒們的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嗯。”
劉楓點了點頭,自己這邊士卒的成色如何,他心里很清楚,說白了就是一群剛拿起長槍的農民,如果不是守城,而是在野外對戰,恐怕就不是這點傷亡人數那么簡單,而是直接潰敗了,畢竟對方可是擁有一支數千人馬的精銳騎兵。
別說是這些剛剛由饑民轉變成的正卒,就連他手中那些賊兵在野外的時候,也不是那支騎兵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