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時間定下來之后,整個萊陽府就如同一臺戰爭機器,快速運轉起來,糧草的運輸,軍隊集結,一條條政令不斷從府衙發出,負責傳遞的小吏差點跑斷腿。
轉眼兩天過去了,第三天早上,諸軍在校場聚集妥當,劉楓便下令開拔,大軍陸續出城,分前中后三軍行進,除了四萬七千戰卒,加上輔兵和民夫,整支大軍足有八萬人馬。
古代絕大多數道路的條件很差,只能容許二三人并行,這就導致不管你多少人,行軍時最多的還是以兩列,四列為主。
八萬規模的大軍,配備有輜重車隊,少量的騎兵,步兵,隨軍文官等等,排成一條看不到首尾的長龍,一天只走了三十多公里,便就要駐扎修筑營地休整了。
大軍扎營也不是隨便找塊地方就可以了,首要考慮的問題,便是飲水,殊知,餓還好忍,而渴很不好忍,且水又不便攜帶,而且消耗極快,運輸清水對后勤壓力極大。
因此大軍出征在外,不能離開水源太遠,飲水的來源,一靠掘井,再一個就是從河流湖泊中打水。
但前者受限制太多,如工程量較大,掘井地點也有講究,土太厚的地方不易打出水來,而且井水很難滿足上萬人以上的飲水需求等等,所以大軍扎營,一般都會盡量靠近有穩定供應的水源。
處理完水的問題,下一個就是便溺,也就是拉屎拉尿。
人有三急,屎尿問題是行軍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細節。
拉尿就是一泡水,但要約束士卒,不能在水里方便。試想一下,數萬大軍,你拉一泡他拉一泡,同袍在下流接水,忽然接到上流飛來的黃水一道,那情景簡直不要太美!
而且士卒在水里便溺,不但容易破壞水源,甚至可能導致疾疫流行。
拉尿這件事還好解決,只要不朝著水源,找個地方,掏出家伙,隨地一滋,就完事了。拉屎就較麻煩,這種產出物較多,堆積起來很占地方,還有異味,還會找來蒼蠅蚊子……
一般來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營寨內會專門安排一個地方,挖一大坑,供士卒便溺,第二天拔營走時,將坑一填便好。
大軍扎營,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一個大營,混在一起,而是分部(如中軍、左軍、右軍、左翼、右翼等)扎營。
百里連營其實是由許多大營各據地形駐扎,彼此聯絡而成。這樣,便溺物的處理壓力就小多了。
劉楓在出征前,雖然已經做好了功課,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真正成為一軍主將,處理這些問題之后,才知道其中的困難,好不容易把所有事情處理完,已經是半夜三更了,連飯都沒顧得上吃。
回到中軍大帳,隨軍的侍從立刻幫他解開甲胄,然后將熱好的飯菜端上來,作為一軍主將,他不可能和其他人一樣,吃大鍋飯。
什么和士兵同吃還同住之類收買人心的舉動,對他來講根本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最重要的嫡系人馬全是系統征召出來的,天生自帶100忠誠度,根本不必擔心忠心問題,至于其他士兵,能夠吃飽,就已經對劉楓這個主公感恩戴德了。
所以,后勤營專門給劉楓配了一個廚子,據說祖上還是御廚,做出的飯菜色香俱全。
拿起筷子吃了幾口,劉楓突然想起什么,轉頭對著外面說道“去,把龐斌叫過來,他應該也還沒有吃飯。”
別看龐斌是閣臣,權力不小,但是該要遵守的規矩,也是要遵守的,劉楓作為主公,擁有私人廚子開小灶,下面的人不會有什么怨言,也不敢有怨言,但是龐斌如果也這么做,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后勤營也沒給他配什么廚子,領兵的軍官們吃什么,他也吃什么。
不過這個時間,恐怕連剩飯都沒有了。
很快,龐斌就匆匆而至,作為劉楓的左膀右臂,他也是第一次隨軍出征,大大小小的事務都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