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就以當時的郡功曹史桓階為重,孫堅當年對他有舉孝廉的恩情,對于當世的士人而言,這也就意味著有門生故吏的恩遇。
以致于孫堅戰死荊州的時候,是桓階親自向劉表討要回他的尸首的。
對于孫權而言,這些都是他挺進荊南的有利因素,眼下,最主要的也就是擊敗劉表入侵的兵馬,直接擊敗他們,荊南可能都不需要他來挑唆。
處理完涇縣的事情后,孫權兵分兩路。
一路讓太史慈領著周泰,繼續返回建昌,抵擋劉磐軍的攻擊;另一路讓他率領董襲往宛陵,走吳景處,帶走了丹陽精兵。
走臨城,乘坐舟船,直奔尋陽。
尋陽地處廬江境內,算作是廬江、豫章、江夏三郡交匯處的城邑。
這里既是江東抵御江夏進兵的第一防線,又是江東出兵江夏的門戶。
所以當初孫策以周瑜留守巴丘時,孫權直接建議他,留太史慈鎮守建昌、韓當守潘陽、周泰為宜春長、黃蓋為尋陽令。
其實按照常理來說,黃蓋作為孫氏的老將,應當足以應付江夏黃祖來犯的敵軍。
此番急切請求援兵的情況,還是讓孫權驚愕的,可當他抵達尋陽之后,對于黃蓋的請求援助他就沒有多少疑惑了。
尋陽,《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此地也屬于,南下彭澤胡,長江中游轉東北向的城池。
尋陽城頭上
孫權身貫甲胄,腰懸寶劍,在董襲和黃蓋的陪同下,登上城樓默默注視著江面情況。
江面上此時舟船連帆,旌旗飄蕩,粗略看過去,應當有近五千人的軍士,領頭的一艘艨艟上,懸掛錦帆,甲板上漢子們赤裸肩膀,來回走動著。
全然沒有將尋陽城內的江東軍放在眼里。
見此情形,孫權尚未開口,董襲已經安奈不住,扭頭向黃蓋道“公覆,這群荊州水賊,怎會如此猖獗?”
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英雄記》
后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說其太守張羨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魏書二十二桓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