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車間內的很多人,也都是一堆一堆地。
仔細看,其中每一個人堆里,都差不多夾雜著一個老外。
車間的負責人就告訴那志明和弗雷德,這些老外都是英國一家出售生產線的企業,派來的售后工程師,這是在現場手把手教學如何操作設備。
弗雷德走上前去,跟在后面聽了一會兒。
那志明沒有跟過去,他在原地聽著車間負責人跟他匯報這里的工作進展。
在鞋廠成立的前期,那志明就讓人跟香江的幾家專門賣鞋的商店去溝通,愿意交一些費用,申請把自己的皮鞋品牌進駐。
沒想到那種手工制作的皮鞋賣的竟然還不錯,短短兩個月,月銷售的流水就達到了五十萬的級別。
價值五百元左右的高端皮鞋,竟然能夠達到月銷量一千雙左右的模樣。
這讓那志明對鞋廠也重視起來,把本來打算后面才發展的鞋廠,也跟著同步投入。
這兩條生產線就是在去年十月份左右訂購的,四月初才生產完成運到國內,上周才開始安裝調試的工作。
而現在就出了一點問題,在大部分老師傅的眼中,使用設備制作皮鞋就是在數典忘祖,老祖宗留下來的手工制鞋工藝怎么能隨便更改。
而那些小實習生就不一樣,在他們心目中,這些新的設備操作起來很是簡便,而且這是將過去那種所有事情都由一個人完成,變成所有人分工協作。
你做鞋頭的那塊皮子,我負責軋底子,他負責用線縫制。
原先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來的一雙鞋,現在在生產線上很快就能生產幾十上百雙鞋。
這就是流水線作業的好處,效率高。
那志明知道老師傅們抵制這個生產線的原因,他們覺得這個改變,違背了自己從小從學徒做起的這個生態鏈條。
他們哪個不是從小就跟著師傅辛辛苦苦學做起來的,收皮子、熟皮子、切割、縫制,等等等等。
在他們心中,這門手藝,沒有個年,你別想去外面接活兒,給人家做的鞋有一點兒不舒適都是在都是在大師傅的臉,砸師傅的飯碗。
還有他們的優勢在這個生產線上完全被弱化,再不用根據每塊皮子的大小形狀來調整用處,根據一個人的腳的實際情況來做細微的處理。
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標準化的流程流水線作業,最后就是生產出來一大堆的鞋,買的人要挨個的試穿,不知道要試穿幾雙才能找到自己能穿的。
注意,是能穿的鞋,而不是穿著舒適的鞋。
這就有很大的區別。
一個人選用的手套稍微有些大小的出入,或者衣服的大小略微的不合體,都只是影響美觀。
充其量也就是看起來有點別扭,心里不舒服。
但是如果一個人腳上穿的鞋不合腳,那就極難適應。
略瘦一點兒的,穿著前幾天會把腳磨出泡,要用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才能把鞋撐到能穿,但是也不舒服。
略肥一點兒的,不墊鞋墊的話,走起路來腳會在這里晃蕩。
如果墊上鞋墊,有那用前腳掌發力的人,走路久一點兒,鞋墊就會被他的腳刨出來;
而如果是后腳掌發力人,時間長了,他的腳會慢慢把鞋墊往前推。
那志明知道,這個也沒必要一定做出什么改變,生產線上盡量多用新人,老師傅以后的方向,就專做手工定制就好了。
弗雷德自己在車間里轉了一圈后,回到那志明這里。
他以帶著贊嘆語氣的口吻說
“維克多,我真是為你的投資眼光感到驚訝。
你能在根本就沒有大量訂單支撐的情況下,就投入巨資建立起這兩個工廠,真有魄力。
我這次來這里,帶著的只是服裝的代工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