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姜蟬也認為江南好,就目前的所見所聞,江南就如同一個溫柔鄉。
當然,她心中的溫柔鄉不是世人常常掛在嘴邊調侃的那個溫柔鄉。
她心中的溫柔鄉,是指江南的山水人物等都是溫柔的存在。
江南的山是溫柔的。
蔥郁秀氣,滿目生機,看著就令人自生一股喜愛親近之情。
在以前,姜蟬或許不覺得山也會有溫柔秀氣這種說法,但這一路行來,在那隨心所致的旅途中,見過了逼仄壓抑的貧瘠山梁,見過了險峻鋒利的峭壁懸崖,也見過了連綿不絕如猛獸潛伏的莽莽群山……再看這江南的山,它們竟是如此的溫柔秀氣!
江南的水是溫柔的。
或是潺潺淙淙,或是碧波蕩漾,或是輕緩從容,它們沉靜繾綣卻又充滿了色彩與生機,不像許多其它地方的水,要么濁浪滔天,要么死寂沉沉。
江南的人是溫柔的。
從身形到鄉音再到品性。
他們纖秾合度,吳儂軟語,品性謙和,不愧江南靈秀之地的美名。
姜蟬想,在江南,哪怕是那些品性不佳之人,也應該是那種陰壞陰壞的。
江南的一切氛圍都是溫柔的。
就如同此刻,早起朝食過后,他們一行人便撐著油紙傘,置身于縹緲裊娜的煙雨里,慢踏在浸潤著濕氣的青石板上,看著籠罩在微風細雨里的遠山近水,綠柳迢迢,看著那亭臺樓閣,小巷人家。
他們一行人靜靜地走著,步子輕淺,默默地感受著時光浸潤在這里的余韻。
走啊走,不知不覺間便步上了一座青石拱橋,姜蟬立在橋邊,看著落下的煙雨在河面如同暈開的花朵,柔和淡雅,朦朧迷離,水意悠然,一切如同一幅水墨,意味無窮。
她輕輕地閉上了眼,跟隨著自己的心意沉浸在這江南煙雨的意境里。
鼻尖能清晰地嗅到江南水汽里的那種生機與清新,吸入肺腑,只覺滌蕩心脾。
她放任自己的心神隨著這煙雨水汽一起飄蕩進天地間,感受著水的一切。
跟隨的眾人見姜蟬閉眼不動,便自發地圍成一圈人墻,并隨時注意著她動靜。
時間不自覺地流逝著,眾人慢慢感受到了她在荒丘閉關時的那種波動。
他們凝神感受,似乎是一種喜悅,一種生機。
因著在外面,眾人也不敢全心神地投入感悟,畢竟總是要分出一些注意力顧忌著周邊情形的。
不過可以清淺地感悟也很好了,畢竟這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緣。
姜蟬的心神混混沌沌間隨著漫天水汽散落在天地之間,但她只能朦朦朧朧的感受著它,想要再進一步,卻總是差了點力道。
于是她慢慢收束著散落在天地間的心神,準備集中一絲心神后,再奮力一擊。
但也許是水自帶的特性,這個過程總是感覺特別的艱難費勁兒。
雖然過程艱難,但她沒有放棄,多年的修行,她早已練就了一顆經久的耐心。
慢慢的,散出去的心神終于匯聚了一絲,她借此良機,一舉攻入了一絲水汽法則之中,瞬間塵盡光生,就如詩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隨著匯聚的心神越來越多,她對于水的感悟也直線上升。
水是什么呢?
在姜蟬以往的認知結構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是說水乃萬物之源,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