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經歷了來復往去的不斷探查,在那山花爛漫的季節,眾人終于來到了尋覓已久的綠江源頭。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綠江源頭與眾人所想不同。
如果沒有尋覓探查的這段過程,僅憑想象,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綠江源頭應該是一處異常浩大的水源之地,所有的綠江水都是從此處而出,然后流向各地。
但實際呢?
實際上的綠江源頭只是個很普通,也很常見的小水潭。
潭水不是很深,前后左右也不過兩三丈而已。
潭里面的水應該是來自地下的暗河水,水質清亮,從潭中順著斜坡而出,再沿著一條蜿蜒秀氣的小河溝流下。
坡度大點的地方,便會撞擊在石塊上,濺出點點晶瑩玉光。
源頭正上方是一匹很是平常的懸崖,左右兩邊則都是一片雜林,再稍遠點,便是莊稼地了。
那雜林子里有很多的梧桐樹,又正是桐花開放的季節,朵朵桐花便隨著春風飄進水里,順流而去,為天光水影增添了一抹彩色。
至此,姜蟬他們關于綠江這一塊的山川地勢的記載描摹大體是完成了。
誰能想到經流了那么多的地方,養育了那么多的生命的綠江源頭竟會是如此普通的一個小水潭呢!
就連住在它周邊的村民也無從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水潭,最后竟是匯聚萬流為一家,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大江。
在他們的認知里,這只是祖祖輩輩都知道的一個很平常的小水潭,有一個不知什么時候流傳下來的很接地氣的名字——雜林潭,而不是那個了不起的存在——綠江之源。
它早已與他們的生活融于一處,人們離不開它,但也在日日不離中不自覺的忽視了它,正如世間大多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段尋源之旅的所見所聞完美地契合了荀子的這句話。
翻山越嶺終于來到這綠江源頭的眾人感覺像是完成了一次壯舉一樣,情緒都很激動,于是大家便商量著就在這綠江源頭譜一曲來合奏,作為此次尋源之旅的紀念。
這一路行來,不管水平怎樣,所有人都還稱得上是懂音樂的。
眾人先將曲名確定——直接干脆地命名為《綠江尋源》。
然后大家再一起討論此曲應該包含的各種情感節奏:朝氣新奇而又引人入勝的引子,跌宕起伏卻又瑰麗溫馨的主題,平凡樸實同時又意義深刻的尾聲。
眾人沿此基調不斷創造出一段段曲調,然后又不斷爭論,修改。
在此過程中,眾人靈感不斷涌現,終于在三天后完成了曲譜。
隨后大家便分工合作,誰操琴,誰吹笛,誰奏簫,都一一分配好,當然僧人們的木魚之聲也沒有漏掉,被和諧地安排融入在了曲子里。
練習好后,眾人便打算在第二天一早合奏。
至于現在,趁著天光尚亮,姜蟬就把這曲譜刻在水潭上方的崖壁上,順便還將譜曲途中寫就的《綠江源賦》一起刻在上邊。
第二天,晨光微熹,眾人便已做好了合奏的準備。
呼吸著清爽濕潤的空氣,沉淀下各自的心神,眾人便在姜蟬的手勢下開始了演奏。
姜蟬沒有參與奏樂,她選擇了擔任指揮,于是這場別開生面的演奏會便在彼此默契的配合下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都是有音樂鑒賞素養的人,聽著這樂聲,大家便都明白這是一曲可以和《高山流水》及《廣陵散》媲美的曲子。
在以后的傳世名曲中,要再添上一曲《綠江尋源》了。
而這綠江尋源的故事也將會流傳不朽,甚至將會影響許多的人效仿他們,去探索那些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