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工程總綱》撰寫完畢后,也不是立即就遞上去,必須要等到這次計劃取得了實質性的結果之后,才能考慮這些。
不過一些準備性的工作可以優先去做,例如高能粒子加速器設備的研究,就可以提前安排精密儀器公司進行前期研究工作。
而且想要運轉高能粒子加速器,也需要巨大的電力供應,按目前國內還沒有處于電力剩余的狀態,所以也需要安排新慧能源公司在高能粒子加速器實驗設備旁邊新建發電站。
所以還需要提前找一個地方來建設高能粒子加速器,這有涉及到國內地理方面的研究,尋找合適的地方。
又例如可控核聚變研究,首先就需要明確擁有哪些途徑和方法,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然后才能夠這些途徑和方法實行具體的計劃細則。
好在趙一已經在總綱里面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方式進行了分析,列舉出了幾個可行性研究方向,按照這些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總歸是能夠到達目的地。
只是方法雖然很多,但是總是各有優劣,技術難度各不相同,實現后的發電成本也大相徑庭,其實趙一這些都知道,但是他還是沒有將最優解決方案寫進去。
而是將所有的可行性方案都列舉了出來,然后對這些可行性方案進行逐一研究,甚至是同步多頭推進。
這么做無疑會增加研究開支,造成極大的資金和人力浪費,但是趙一還是這么干了,他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通過真實的科研環境鍛煉研究人員,讓他們能夠體會到科研并不是一番風順,都是從無數個選項當中,尋找當時的最優答案。
總綱里面列巨的幾個方案中,有的技術實現難度較低,但是帶來的副作用也很明顯,例如能量輸出輸入比較低,具有較大的資源浪費。
而有的則是技術難度很高,以當前的科技水平,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攻堅,但是一旦獲得突破,最終建設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站,擁有更高的能量輸出輸入比,資源利用率較高。
但是這種方案,明顯不是短期內能夠取得突破的,所以那些看起來最終結果不是很理想的研究途徑和方案,也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通過這些各種途徑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才能夠很全面的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而不是趙一告訴他們,就這么干,肯定會取得很好的結果。
趙一之所以想要培養這些研究人員,目的就是想要讓自己輕松一些,盡量不要讓他自己上前,讓其他人就能夠代替他完成一些項目的研究。
為此,他甚至不惜多花點錢來達成這個目的,畢竟相對于金錢,這些研究人員和他們具備的研究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最終成為一個文明的印記,記憶在文明的血脈之中。
這就像大禹治水,治水肯定算是一項功績,但是通過治水所傳遞出來的精神,則是影響到后世子孫的為人處世,是能夠記憶到文明血脈之中的一種精神。
治水可能只是功在當代,但是這種精神,則是影響千秋萬代。
趙一就是要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科學精神融入到民族血脈之中,通過一件件小的科學技術突破,來加深這種記憶,最終變成我們的民族文明基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形成可控核聚變產業基礎,加深可控核聚變理論研究,讓我國的研究人員能夠全面的掌握可控核聚變的所有研究方向。
為后續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等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單獨向著一個方向研究,當然是可以節約資金,但是相應的,也就代表著從事這項事業的研究人員數量也會變少,道理很簡單,科研并不是說人多力量大。
以為將其他可控核聚變研究方向上的科研人員調過來,就一定會加快研究速度,其實這之間并沒有明顯的關聯,至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