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招呼趙一坐下之后,并讓秘書上了兩杯茶,他從自己的辦公桌上拿過來一疊文件,然后坐到趙一對面,將文件遞給了趙一。
趙一將文件拿過來,仔細的看了起來,由于文件并不厚,所以沒一會兒,趙一就給看完了,將文件遞還給孫和。
“從文件里面看,公司的情況并不樂觀,具體情況你說說吧,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趙一嚴肅的說道。
“由于我們成立時間太短,許多事情都只是剛剛起步,不管是公司的運作模式還是相關的商業合作,都只是進行了初步的接洽,只是達成了一個意向。
我們目前旗下的船位總噸數為600萬噸,主要是從華夏國際石化公司接過來的20艘30萬噸級別的大型油輪,主要是負責華夏國際石化公司的石油運輸業務。
至于其他船只,我們已經向海燕船舶公司下達了訂單,目前都還在建造之中,想要形成一定的規模,估計需要到今年年底了。
根據我們的計劃,船隊初步形成1000萬噸油輪船,20萬個標準集裝箱船,500萬噸礦砂船和40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船。
只有達到了這個標準,我們才能夠初步滿足兄弟公司的海運貨運需求,而按照海燕船舶公司的計劃,這些船只最早也要到今年底,最遲要到明年初才可以交付給我們。”
趙一聽到這里,插了一嘴,說道:“這些都是客觀因素,我剛從海燕船舶公司那邊過來,能夠完成這個目標,他們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力氣了。
這些都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困難,想要突破是需要花費時間的,想要立即解決這個困難是做不到的。”
孫和明白趙一的意思,他說道:“我們也知道這是實際情況,海燕船舶公司那邊已經盡了最大的力氣。
所以會根據可預見的船隊規模和船只入列的情況,來規劃我們和兄弟公司之間的運輸安排,爭取能夠有序的進行運輸任務轉移和交接。
為了保證這個船只移交到我們手里就能夠立即運作起來,我們做了一下的幾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個充實我們的人員規模,我們公司目前剛剛運作起來沒有多久,各個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匱乏,特別是和遠洋運輸相關的人才,我國更是匱乏。
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出口貿易并不多,遠洋運輸人才肯定不會很多,改革開放后,我們的出口貿易倒是增加了,但是我們的遠洋運輸都是委托給了國際第三方巨頭來進行。
所以這些年我國雖然在這方面的人才數量有所增加,但是這些數量和我國的總體貿易規模來說,就完全不匹配了。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尋找到足夠多的現成專業人才,必須要經過我們自己培養,才能夠擁有足夠的人才可用。
所以我們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從外面挖人,而香港之前一直是東亞貿易中轉中心,那邊這方面的人才相對比較豐富。
因此我們目前已經委托人力資源公司在香港幫助我們招募這方面的人才,包括遠洋物流運輸管理人才和遠洋船舶上相關專業人才。
第二個就是建立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按照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未來我國的出口貿易還是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那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們自己的遠洋運輸人才的缺口始終是存在的,雖然香港等地為我們堅決了燃眉之急,但是他們之前的貿易規模相比起我們來,就要小得多了。
也就是說僅僅依賴于外部人才的引進,只能夠解決燃眉之急,而不能夠從長遠來解決我們在這方面的人才困乏問題。
而我們公司又立志于做成全國最大,乃至世界排名前列的遠洋運輸企業,就必須要解決這個人才匱乏的痛點。
因此建立我們自己的培養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目前采用的傳幫帶的模式,就是聘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