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個想法是好的,只是由于和央行這邊缺乏有效的溝通,讓央行這邊認為他的工作做得不夠,耽擱了他們的后續進度。
“按照之前的計劃,是要短時間內取代現有的現金支付場景,當初商量的時候,并沒有出現智能手機,所以采用的是小型個人支付終端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北極星公司、恒通通信公司和華為技術公司三家企業的智能手機里面已經使用了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也就是nfc)芯片。
所以在我看來之前商量的專門用于現金支付的小型支付終端解決方案,可以稍微改一改,直接用智能手機取代之前的方案。
相比起專門的支付終端,智能手機被用戶使用的頻率更高,而且基本上是形影不離,更加方便,也基本上不存在忘了攜帶的情況。
而且使用智能手機就能夠解決,也就不需要再攜帶個人支付終端,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加的方便,而且也不用再次掏錢。
所以如果進一步擴大測試范圍,其實現在購買智能手機的消費者數量已經非常的龐大,足夠支撐起央行的下一輪測試。”趙一說道。
現場聽到他講的這些話,有點驚訝,他們當中其實很多人都購買了智能手機,只是平時也就用來打電話、發短信和使用各種應用程序。
對于智能手機里面存在的各種技術,在場的人很少關注這個,就算是關注了,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
就像用于點對點支付的關鍵技術nfc,大家可能發現有這么個東西,但是平時似乎沒有任何作用,久而久之也就沒有再關注。
由于現在應用場景缺失的關系,三家智能手機企業都沒有對此大肆宣揚,如果不是他特意讓他們將nfc功能加入進來,三家企業都不會有nfc功能。
因為nfc芯片的添加,必然會導致整體成本的提高,特別是在沒有使用場景的情況下,三家企業如果不是老板的吩咐,肯定不會添加這個功能。
剛才點名趙一的央行工作人員,聽到他這么說,連忙說道:“趙院士,不好意思,看樣子是我們誤會你了,沒有想到你竟然已經在智能手機上面做好了布局。”
“沒事,這里面也有我的問題,是我沒有及時和你們溝通好。”趙一連忙客氣道。
“趙院士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nfc,讓我們也好有一個充分的理解。”一位參會專家問道。
“這沒有問題,其實類似nfc的技術很早就出現了,就是rfid技術,最早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用于空戰中的敵我識別。
雷達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rfid技術,并奠定了rfid的理論基礎,到70年代末,該技術逐漸轉移到民用領域,后面逐漸的進行了商業化發展。
但是之前的rfid技術標準問題日益嚴重,缺乏統一的標準,不同的企業使用的rfid產品頻率、編碼、存儲規則以及數據內容各不相同。
閱讀器和標簽不能通用,企業與企業之間無法順利的進行數據交換和協同工作,嚴重的阻礙了rfid的發展。
之前北極星公司作為消費電子巨頭,也有一套自己的rfid技術體系,也存在著以上的一些問題,因為涉及到標準之爭,很難相讓。
這次智能手機的研發,北極星公司針對之前的rfid技術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標準制定更加的規范,從而形成了現在的nfc技術。”
nfc技術其實是未來必爭的標準之一,是眾多日常應用場景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作為國際消費電子巨頭,北極星公司其實很早就想要統一這方面的標準。
只是想要主導這個標準實在是太難了,雖然事實上他們的標準在市場當中占據著絕對的份額,其他任何標準都無法和其匹敵。
但是其他企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