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無聲,無雙齋內,戚寧獨自在案幾前閱覽案卷,卻是心在別處,多日來他秉燭不眠。
榮王一事,他以為沈青黛不會輕易罷休,不曾料最后竟是被戚子軒捏死。
惠安公主身亡當日,刑追風在苗府撞見的那兩個掉了太后令牌的密探,已被姚老三和黃君勒秘密抓捕,嚴刑逼供之下,一人自盡,一人在自盡的時候被黃君勒阻止,戚寧恰好到牢中詢問情況,便親自向那密探承諾,只要他如實招來,便饒他一死,也承諾保其家中老有上下安全,此話確實說到了那密探的心坎上,此話若是出自他人口中,尚需再三琢磨不能輕信,但寧王一諾千金,朝中無人不知,那密探便軟了下來,說他們是受皇帝指使,不僅僅是他二人,太后的密探現在都聽皇帝的命令,所執行的任務,均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傳達,太后對此雖不曾言說,但很多任務,太后似乎也并不知曉。
寧王派人去細查,發現太后手下的親兵和密探,不知何時均已悉數被皇帝收走。細細想來,苗杰仁在徐坤澤得勢之時,也就是個看徐坤澤臉色,攀附著徐坤澤才上位的平庸之輩,徐坤澤死后,他一直都戰戰兢兢,怕受牽連,忽然有膽子轉防備為進宮,讓人綁了惠安公主,必定有所因由。明知榮王和寧王二人合起來的勢力甚至勝于當今皇帝,敢如此孤注一擲,必是到了性命不保之關頭。能讓論他的罪讓他性命不保的,除了皇帝還有誰。
一石二鳥。榮王故意泄露自己是私生子,皇帝懷恨在心,想要懲罰榮王,而苗杰仁昔日是徐坤澤”的黨羽,難保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有把他也解決了,才無后顧之憂,所以設下一個局,讓二人結下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雙方勢不兩立,皇帝不動聲色坐享漁利。
如此年紀小小,卻有此般心狠手辣,在眾人跟前,且仍是不露聲色,他的父皇和母后都不是這般個性,這性格,是隨了他的生父?若說是徐坤澤,他雖陰險狡詐,尚不能做到面若菩薩,心若閻王。這戚子軒,倒像江湖上的教頭。
“姚老三,你把那個密探放回去,務必監視好他,宮中有什么動靜,讓他跟你通風。另一位密探的死,你教教他怎么掩飾,別讓他漏風了。”
“王爺,你把他放回去,萬一他靠不住?瞧他剛才那沒骨氣的慫樣兒,萬一有人給他更大的威脅或者好處,他也能出賣了王爺。”
“我們不知道皇帝的人怎么部署的,目前我們只逮到這一個,他確實可能經不住威迫利誘,但越是這樣的人,越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膽大包天。只要我們能把拴在他身上的繩拽好在手上就行。”
姚老三聽寧王此言,便按寧王交待的去辦。
戚寧心中往回想起很多事,試圖發現,戚子軒是從何時開始有自己的部署的。自他登基以來,每每論及國家國家大事,都是太后和他這位攝政王在場,即便中間有徐坤澤的人從中作梗,但大部分實權其實還是在太后和攝政王手上。過去他以為戚子軒年紀尚有,一切都聽太后決斷,甚至被徐坤澤掌控。
戚寧越想越覺得自己大意,徐坤澤死后,太后雖然擺脫了多年來的脅迫,卻也是勢力銳減,必定會另做盤算以穩固根基,他光顧著追蹤徐坤澤的勢力余孽,沒有過多留意太后那邊的人的動靜,太后因對皇帝的溺愛而被削了勢力也毫無怨言,相反,她見徐坤澤已死,皇帝免了淪為傀儡的危機,而他戚寧位居攝政王,和榮王兩位親王權傾朝野,太后自然心急讓皇帝能鞏固皇位,甚至有點拔苗助長、操之過急了。
戚子軒心知肚明,能顛覆戚子軒王位的,不是戚寧和榮王兩位親王權利過大,而是他的真實身世。
“皇上,據榮王相告,是苗杰仁布下了局,讓榮王對皇上的正統產生了懷疑,后來他查明了真相,要向皇上告發苗杰仁捏造謠言,侮辱圣上和太后清名,苗杰仁狗急跳墻,這才擄走了惠安公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