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軒做的好,屬于省城一絕,都是老師傅做的。洪記的是熏脊骨、熏豬蹄子、熏雞翅、熏雞脖子、醬牛肉。”
老爺子說“對,我看這些挺好,咱家的涼菜太單一,應該豐富一下。”
“您的意思是準備上唄?”我詢問道。
“咱家也應該上。”
“咱家上也行。”我說“但給我的感覺濱海人不咋愛吃熏醬菜,熏醬菜大部分都是肉類,濱海人喜歡吃海鮮和青菜,越清淡越好。”
“不是不愛吃,是做的不好,做好吃了也愛吃。”老爺子繼續說“我看他們兩家了,主要以家常菜為主,帶海鮮,涼菜以熏醬菜為主,帶小拌菜,熏醬菜是特色,是贏利點。等咱家涼菜就是小拌菜,沒啥特色,到咱家點菜,一問你家涼菜有啥特色?服務員都說不出來,啥也沒有。咱家也應該有點特色,我看熏醬菜挺適合。”
既然他這么說了,那就是決定要上,我問“在新店上還是在老店上?”
“先在老店上。”他說。
我說“上熏醬菜得有一個獨立操作間,還得有火源,主要是得有人會整,還得整出那樣來,要不然白扯。”
“咱們廚房沒地方嗎?”他問。
我說“現在是沒地方,都滿滿的。”
老爺子沒說話,沉思起來。
我說“上熏醬菜屬于增加一個項目,我提個建議。”
“你說。”
“您老剛才說得對,只要做好了啥都有人吃,做地道了就是一絕,能成為特色。既然決定上熏醬菜,那咱們就把它做地道了。現在咱們是三家店,可以選一家店,廚房夠用的,單獨開辟出來一個操作間,找兩個師傅專門負責。每天做好了給其他兩個店配送,這樣能保證質量,還節省人力。”我說。
“你說的這個是行,這些東西你不是都能整嗎,交給你負責吧。”老爺子說。
能想到這個結果,找我嘮的目的就是這個。
我撓撓腦袋說“老店廚房沒地方,現在我還不能離開廚房,有點難辦。”
“這事好辦,明天咱倆兒去新店看看,看那有地方沒,從那整。給你配兩個人,你負責教會了,教完之后你再回來管廚房。”老爺子說。
我說“那也行。”然后道“選兩個好人,穩當點的,年輕的不愛干,最好四十左右歲,能干長的。”
“你看王亞信行不行?”老爺子問。
“他行,那還缺一個呢?”
“那個人再選,咱倆兒先把這事定了,明天去新店。”
對于上熏醬菜這事并不反對,我的理解是濱海人不愛吃,但是老爺子說的也對,把東西做好了會有人吃。整體看公司三家店,涼菜確實沒什么特色,對熏味沒有多大信心,等臨江軒的那些手工制作應該能行,做好了會是一個特色。
既然答應老爺子了,得提前做做功課,把在臨江軒整理的醬菜拿出來看看,順便想想在這能上些什么。“叉燒肉”肯定得上的,濱海人愛吃甜的,這個能行。“羅漢肚”和“松仁小肚”選一個,先做“羅漢肚”,要是賣不動再換成“松仁小肚”。“松花雞腿”可以上,“肥腸里脊”就不用上了,濱海人不喜歡肥腸。“水晶肘子”可以,再上一個“豬頭燜子”,“老火醬牛肉”可以。先上這六道手藝活。
上這六道菜有點少,再加上熏豬蹄子和熏脊骨,估計這兩個熏味能賣動。豬蹄子不分男女老幼都愛吃,脊骨也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自己在家都燉著吃,能賣動。其實脊骨不熏也行,調一鍋好點的老湯直接烀就行,客人也能喜歡。
到了第二天和老爺子來了新店,沒上樓,先在一樓展檔看看。
整個一樓是菜品展示區和涼菜明檔以及燉菜檔。菜品展示區在前面,涼菜檔和燉菜檔在后面。兩個檔口連在一起,和菜品展示區一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