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府統領三十九座城市,頒發律令,維持治安,維護社會生產,一些重要的部門則分散于各個城市內。
至于外城與內城的區別倒是很有趣,簡單來說,內城居住著更多的“生產者”,外城住著更多的“無產者”。
恩,這種說法不大方便理解,林拓參照地球做了個類比,發現上野星儼然像是個資源無限的高福利社會。
整個社會的能源多樣,但最主要的還是以太,而這里的物質資源則仿佛沒有限定,無窮無盡一般。
每一個居民都完全不需要工作,就可以每月從總督府領取固定數額的貢獻點,用以消費。
總督府給予基礎住房,也就是四周那些小洋樓一樣的建筑,至于教育、醫療,養老等等也都無需額外花費,屬于社會福利的一部分。
簡單來講,這里的人一生都無需從事任何工作,就可以享受很不錯的生活,社會崗位高度自動化,絕大多數都由以太驅動的機器完成,而無處不在的網絡則約束了犯罪。
工作崗位極度稀少,社會晉升通道封閉,導致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工作可做,很多娛樂化的設施高度發達,類似“夜之城”這種大型活動場所便是為了解決帝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無處發泄的精力而建造。
每個大型城市中都有很多類似的活動場所,定期上演劇目,人們可以參加戰斗,賺取貢獻點從而進行更多的消費,在已經十分優渥的生活上追求更高的物質,精神需求。
而類似的娛樂方式也不只有這種,比如類似當初2號世界地下城《第三大陸》那種大型虛擬游戲,因為現實中難以出足夠的工作崗位,只好求助于虛擬……
又比如這個世界的電影,也很有意思,上映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設備,代入電影中的某個角色,然后親歷不同的故事線。
這就導致一部“電影”可以反復看好多次,代入男主看一次,代入女主看一次,乃至于代入一個小配角……
而每一次代入,都是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欣賞故事……再或者是各種各樣的賭博,更是極受一些成年人喜愛,而在賭局中也不會有人真正輸光一切。
就算把當月的貢獻點花光,也可以去福利機構領取免費的食物,撐到下個月……
看到這些的時候,林拓就有一種感覺,仿佛整個外城生活的人唯一的“工作”就是消費和娛樂。
類似于夜之城活動結束后,那些乘坐飛行器過來統計損失的,已經是外城區為數不多的通用崗位之一。
至于內城,工作機會更多些。
其中一部分是供職于維持社會運行的一個個機構部門,一部分則是創意崗位,輸出創意,制造娛樂產品。
設計各種各樣新的產品,交給無人工廠生產,然后再售賣給外城區,還有的就是高端服務業之類的。
而這些職位大部分又都是在內城區之間流轉。
至于那些“生產者”們工作奮斗的動力,則是賺取更多的貢獻點,從而購買一些稀缺物品。
比如離開上野星區,遷移去往無數關年外的帝國“內陸”居住的資格,比如購買更稀缺的精神物質享受,又比如購買進化的機會。
對于絕大多數的帝國人來說,從打生下來,就有一次免費的進化額度,類似以太淬體,讓身體素質全面提升,此后,再想要進化,就需要利用貢獻點購買。
而且,售價十分高昂。
這給了林拓一種奇怪的割裂感。
一方面,外城區的絕大多數人們沒有任何生存壓力,唯一要考慮的是娛樂、消費。
另一方面,內城區的人們卻死守著為數不多的崗位,爭搶資源。
一面,物質資源極度豐富,以至于可以為了娛樂蓋一座城市,讓人們肆無忌憚消耗著以太去戰斗。
而活動結束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