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苦寒,卻勝在是當今大秦龍興之地。整個大秦的勛貴,就數遼東最為跋扈,當朝官員凡是調往遼東就職的,那必須能力出眾,不是指這個政事之上能力有多出眾,而是會做人,生存能力極強,要不然必然被這些盤根錯節的遼東勛貴吃的渣都不剩。
當年封王,楊孝嚴掛帥而去消失的無影無蹤,最得靠山王器重的義子陳望被封了遼王,只是那蟒袍王印一直未曾賜下,大家心里也都知道怎么回事。整個遼東邊軍那就是靠山王家的親軍,四年前陳望造反,所有人都以為這是王爺反了,就連陳望也以為自己是在為王爺辦事。
直到一路打到凌霄殿,陳望才猛然發現自己錯了,自己反了個彌天大錯。作為靠山王最為器重的義子,在遼東軍中威望與靠山王幾乎無二的存在,陳望不能容忍自己像個傻子一樣被人當刀狠狠捅了自己義父。
一句解釋也沒有,一聲命令也沒有,陳望就自殺了。
其實陳望也好,遼東邊軍也好,當初大秦立國,為何靠山王掛帥離去,自然是那皇位若是靠山王說他要,便絕對沒有贏勝坐上去的道理。整個遼東邊軍誰不想做那從龍之臣,更何況此事謀劃過于詭異,把諾大遼東邊軍玩弄股掌之上?
就連靠山王,如今也還在查,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今遼東的勛貴,要多老實有多老實,錦衣衛的番子幾乎一半都在遼東,各家勛貴前門后門皆有人盯著。這幫老兵油子能說啥,那是謀反大罪,說殺全家那就是殺全家。終日提心吊膽之余不忘心里暗暗罵自家王爺,您說我們都把天京城給打下來了,您老順勢坐了那龍椅又如何。
可也只能在心里暗罵,說出來是怎么都不敢的,這些天這幫老家伙的腰總算挺直了一些。沒別的,靠山王回來了,多少年了,終于等到自家王爺回來了。老兵油子們敢出門溜達串門了,也敢跟那盯著自家的錦衣衛瞪眼了,頗有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惹得一眾錦衣衛苦笑不得。
聽聞楊孝嚴帶了個胖小子回來,一幫人聚在一起議論那是不是自家世子。有那親眼見過的說拿著一把大戟,威風凜凜一看就肯定是自家世子,胖是胖了點可是看著就兇悍,那大戟,那大戟怎么說呢,跟王爺的不一樣卻不比王爺的差上半點氣勢。
還有那消息靈通的,說京城趙三才那邊傳過消息,咱家世子跟高人出去云游了,而且年紀也對不上,咱家世子才十一二歲,那胖小子怎么看也有十五六了,不對不對肯定不對。
聊著聊著,這幫心里不安的老兵油子就琢磨了,這王爺,會不會還氣著呢?
陳將軍死了,如今沒人敢叫陳望遼王了。陳將軍那是王爺最心腹的干兒子,咱是不是?應該去請個罪什么的?
一來二去,一傳十十傳百。這幫老兵油子拉幫結伙的就自顧自的各自從家里集合起來,一撥一撥的往冬城而去??煽嗔艘粠湾\衣衛,這可如何是好,這要是再鬧個造反什么的,自己這幫人可是要也要掉腦袋的。
雖然都覺得靠山王當然靠得住,可凡是有個萬一,那遼東錦衣衛千總本來跟幾個大勛貴地主扯皮扯的正熱鬧,這下倒好跟著這幫老兵油子就往冬城趕,還得比這幫老兵油子快一點。
大秦的募兵制度沒個準,遼東是沒規矩,愿意來當兵就當,不愿意就滾回去種地,反正遼東勛貴之多,說是人人是地主也不為過。朝廷是有一套完整的募兵體系,包括每年目募兵多少,訓練多久,服役多久等等都有詳細規定。李秀秀治下是兵役制,男子及冠后便需從軍一年接受訓練,家里有特殊情況的可以例外,而且說實話這個例外很多,吳地富饒不愿當兵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李秀秀基本也不強求,你不想來編個差不多的理由都能搪塞過去。
剩下的幾位王爺封地大同小異,所以遼東邊軍造反,那跟著去的就是這幫老兵油子的自家子弟,遼東這幫老兵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