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客觀的去評價這個人的話,賈濡的確不是什么可以談笑間逆轉乾坤的大謀略家。
只是心思縝密一些,毒辣一些,眼光也獨到一些。
之所以賈濡之名沒有響徹整個戰國時期,恐怕是因為他與楊孝嚴像的地方太多了,而偏偏他就在楊孝嚴帳下。
這個被天下文人所唾棄的毒士,到底該不該背負罵名,或許只有楊孝嚴說的清楚,也或許連楊孝嚴自己都說不清楚。
很多事情,很多決定,楊孝嚴與賈濡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這讓楊孝嚴有一種莫名的感覺,用楊孝嚴的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
用賈濡的話講,濡非千里馬,亦有伯樂知之。
當然,倆人也不是沒有分歧的時候,最大的一次,便是在兩廣。
當時大秦軍隊以楊孝嚴,李秀秀,贏勝三路大軍總計二十余萬為主。
光明遠,張云龍,趙肆,李中書各領三到五萬人馬為輔,洛水尚且年幼跟著贏勝。
兵破金陵后,后唐皇室一把火燒了后唐皇宮金鑾殿,光是尸體就拖出來不下三百具。
這邊李秀秀金陵城破,馬上掉頭帶兵支援與楚國交戰的贏勝等人。
楊孝嚴與趙肆要么火速拿下兩廣,要么暫且將兩廣擱下回援贏勝。
這時楊孝嚴與賈濡的看法還是一致的,都認為火速拿下兩廣,便是天下大局已定,耗死楚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于是楊孝嚴下令,與趙肆兵分兩路同時猛攻兩廣。
沒想到兩廣的抵抗出乎意料的頑強,再加上兩廣地形復雜,土著蠻族甚多,一時之間竟大軍竟然猶如陷入泥潭。
兩廣之地古稱百越,不過隸屬中原版圖已有近千年歷史,早已歸化中原。
其中尤其以先唐為主,先唐全勝時期,連出六位明君,史稱興世六皇。
其中最少四任,尤為重視兩廣。先唐六百年國運,得益最多的不一定是兩廣,可是發展最好的一定是兩廣。
從山林密布的不毛之地,發展到如今的城池眾多。
從無數土著蠻族占山為王,發展到各族百姓能相安無事,商交甚至通婚。
生活上真真切切的改善讓兩廣對于大唐報以無限的尊崇,所有人都獻上了自己的那份忠誠。
可是如同每個帝國一樣,在大唐后期,這個巨人漸生頑疾。
權臣把政,外將如王,皇室一度把控不了朝政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終于,這個國家徹底的崩潰了。
亂軍之下,大唐皇室靠著忠心部下的保護,連連敗退至江南道。
皇帝親自跪下請罪于大唐老臣于洪光,被罷了官的于洪光,以九十六歲高齡再度出仕,任唐相,力挽狂瀾。
短短兩年問鼎局勢,內外聯合交縱,成功把局面穩定成了楚,宋,周,魏,陳,唐六國并立的局面。
可惜于老實在年歲已高,終究沒過那道百年大坎,在九十九歲那年逝于金陵。
然而大局已定,大唐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其余五國也陷入相互征戈之中。
眼看站穩了陣腳,那過了兩年舒坦日子的后唐皇帝,本性再次暴露無疑,貪圖享樂之余不乏對一些逆耳忠言大為不滿。
于是大量忠臣良將遭到發配,這發配之地,自然又是兩廣。
后唐皇帝也不傻,有了于洪光這個前車之鑒,他自然知道這些忠臣日后說不得有用,于是沒有一個處死之類的,全部扔到兩廣去。
只要不在自己跟前煩自己便是,至于將來如何,出了事再把他們一個個找回來便是。
只是這廝自以為甚得民心,里應外合之下,炮莊老莊主直接帶人開了城門,金陵城幾乎瞬間被攻破。
炮莊老莊主當時說話也算直接,李秀秀來了你們還不趕緊投降,等楊孝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