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也是榮譽,不許拒受,不得轉讓。
不過,車軸老人卻是個例外。
他過去獲獎太多,可因為家里地方小,大多數都由廠工會專門辟出地方放他的那些榮譽。
現在突然有了那么大的房子,老人提議,兩層的小樓他和老伴只用下邊一部分,其余的空間,都用來擺放他一生中獲得的那些獎品獎狀獎章獎杯獎牌,還有大大小小各種有紀念意義和文物價值的實物。
廠工會和宣傳部出面,按老爺子的意圖,又增加了一些牌匾展板和裝飾,把老人的家打造成了一個傳統教育基地。
以至于后來每當車輛和車車相約去探望父母時,用的都是“暗語”。
“嘿,哥,咱該去教育基地了。”
“妹子,你有好久沒去接受傳統教育了吧。”
雖是玩笑話,兄妹二人對于父母的決定,都是一百個支持。
過去在老房子住時,老頭兒老太太,加上年邁的小黃,這老三位成天面面相覷。
車車和車輛都忙,很難經常過來,家里難免清冷。
現在可好了,家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老兩口本來就好熱鬧,這回有了這個教育基地,可是美了。
但事情總是難以十全十美。
老得不成樣子的小黃,在搬進新家后的沒多久,無疾而終。
這讓車家悲傷了好幾天。
車軸和老伴為此都險些病倒。
老人沒有精力再養狗了,但這個缺憾,讓武文杰給補上了。
車軸家與武文杰的新家緊挨著。
家里有了院子,盡管不算特別大,但遠比住在樓房要舒服得多。
武文杰動了心思想養條狗,說給丁娟娟的理由是看家護院。
但丁娟娟懶得戳穿他。這個幾輩人傳承下來的工廠小區,幾萬人在這里工作生活,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能夸張了,但社區之平安無憂是無庸置疑的。
丁娟娟其實知道,武文杰內心有對狗的特殊感情,有數的幾次跟丁娟娟說起他小時候養過的那只狗,他都落了淚。
既然家里現在有條件了,滿足一下丈夫的心愿,并不是件難事。
武文杰挑選的狗,像當年的大黃,也像剛剛離世的小黃,他給這條狗取名叫做“阿黃”。
車軸老人自己不再養狗了,沒事的時候,他會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隔著籬笆,不錯眼珠地看著在武文杰家院子玩耍的阿黃。
見得多了,彼此也熟了,老人還會招呼阿黃湊過來,把自家好吃的東西,通過籬笆遞給阿黃吃。
武文松回來探望兄嫂和小侄們,被他們的新房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