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事情,我所說的道德,是堯舜禹文王時期的道德!”
“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就是我所說的以道德來治理國家!”
當儒者們與公孫龍辯論的時候,聽聞這件事而趕來的人不少,在馬服君的帶動下,馬服鄉的人口正在不斷的增加,從鄉人到趙括的弟子們,此刻都是紛紛趕來,想要看看這場辯論,故而,這十幾位儒者和公孫龍的周圍,卻是站滿了人,這些人聽聞儒者是來找趙括來辯論的,都非常的生氣。
當然也有激動的,想要看老師罵醒這些儒者。
公孫龍并不在意對方的這些言語,卻也很有禮貌,并沒有直接打斷對方的言語,只是聽著他們講述著自己心里的理想社會,當這位儒者從道德治國談論到以法治國,又開始謾罵趙括不尊敬先王,妄圖以苛刻的刑法來迫害百姓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終于站不住了,或許是體內的法家之魂開始了燃燒。
“您!您說的不對!”,韓非從人群里走了出來,站在了公孫龍的身邊,也是恭恭敬敬的坐了下來。
儒者一愣,疑惑的看著他,公孫龍微笑著說道:“這位是韓國公子非,是馬服君的第一位弟子。”,聽到這句話,儒者的雙眼頓時亮了,好啊,馬服君的弟子啊,還是個結巴,若是擊敗了他,那不就是證明了馬服君的學問是錯誤的嘛?儒者笑了起來,高高的抬起頭來,問道:“請問您有什么要說的呢?”
韓非迅速的總結著心里要說的話,帶著一種別樣的憤怒,他開口了,他認真的說道:
“在上古時代,人口稀少,鳥獸眾多,人民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這時候出現了一位圣人....在今天要是還有人推崇堯、舜、禹、湯、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實行的人,定然要被現代的圣人恥笑了,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陳規舊俗,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而制定相應的政治措施。”
“有個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個樹樁,一只兔子奔跑時撞在樹樁上碰斷了脖子死了...”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種,野生的果實足夠吃的;婦女不用紡織,禽獸的皮足夠穿的。不用費力而供養充足。人口少而財物有余,所以人們之間用不著爭奪。因而不實行厚賞,不實行重罰,而民眾自然安定無事.....”
“...古人輕易辭掉天子的職位,并不是什么風格高尚,而是因為權勢很小;今人爭奪官位或依附權勢,也不是什么品德低下,而是因為權大勢重。所以圣人要衡量財物多少、權勢大小的實況制定政策。刑罰輕并不是仁慈,刑罰重并不是殘暴,適合社會狀況行動就是了。因此,政事要根據時代變化,措施要針對社會事務....”
“儒家利用文獻擾亂法紀,游俠使用武力違犯禁令!!而君主卻都要加以禮待,這就是國家混亂的根源!!犯法的本該判罪,而你們這些儒生卻靠著沒有半點用處的文章學說得到任用!!”
“因此,真正造成國家混亂的人是:那些著書立說,依托仁義道德來宣揚先王之道!講究儀容服飾而文飾巧辯言辭,用以擾亂當今的法令,從而動搖君主的決心!”
“那些縱橫家們,弄虛作假,招搖撞騙,借助于國外勢力來達到私人目的,進而放棄了國家利益;那些游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權臣貴族,肆意行賄,而借助于重臣的請托,逃避從軍作戰的勞苦;那些工商業者,制造粗劣器具,積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