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自己也沒有想到,呂不韋居然真的說服了自己。
他通過自己的三項制度來說服了趙括,第一項的義兵,第二項的仁政,還有第三項的舉賢...第一項和第二項都很好理解,而第三項,其實也不難,呂不韋從馬服書內看到科舉制度之后,結合如今秦國所施行的學室制度,所弄出的新制度。秦國的學室,跟科舉制還是不太一樣。
秦國在各縣設立學室,有軍功的將士,他們的后人,如果想要當吏,要進入學室來學習,然后經過簡單的法律考試,畢業之后就能來任吏。因為要擔任官吏,不只是需要軍功,還需要有文化,懂法律,不然光是通過廝殺來得到爵位,也不能成為官吏。爵位和官吏是分開的,雖然沒有詳細的規定,可是相應的官位也需要一定的爵位。
呂不韋想要在擴大學室的影響,不再拘束與律法,而是培養官吏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擴大考試的范圍,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在培養出這些人才之后,卻不能再像往常那樣直接給與官職,而是針對不同的官職再次開展考核,這些從學室里畢業的弟子就可以參與這些考試,通過的人可以擔任。
秦國本土的學室制度加科舉再加后世的公務員考試,就形成了這么一套東西。
趙括對此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而呂不韋所提出的交易,就是趙括支持呂不韋來穩固他的位置,而呂不韋將會施行他所提出的那些政策,會避免屠殺,給與百姓恩澤,在這方面,趙括可以說是鉆研了很久的,在這些時日里,趙括都在思索著該如何改進秦國的制度,如何能避免大一統之后的再次內亂,第二次內亂之中,所死去的百姓也不在少數。
像這樣的亂世,是很多梟雄所追求的,只有在這樣的時代里,他們才能建立功名,成就一番偉業,可是趙括卻不這么看,他所看到的只是一群剛剛從戰爭里走出來,喘了一口氣的百姓,再次被丟進戰爭的火爐里,遭受再一次的苦難。他不是梟雄,大概也算不上是個英雄。
他只是希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好人,能夠活下去,能夠作為一個人來活下去。
趙括很呂不韋聊了很多,他們從軍功制開始談論,軍功制是秦國強大的基礎,也是給與百姓們往上爬的一條道路,可是這個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它塑造了秦國強悍的軍隊,使得秦國擁有了一大批從底層爬出來的人才,使得秦國能擊敗自己的對手,可是這樣的制度,卻因為過度的追求殺戮,使得各國都無比的仇視秦國。
在失去了戰爭目標之后,秦國沒有辦法繼續維持這樣的制度,大概只能再次尋求擴張,可是再次擴張,只能是朝著那些不毛之地,秦國也拿不出土地來賞賜這些將士,只能是用被征服的不毛之地來作為賞賜,到那個時候...秦國就要完蛋了。想要改變這個帝國的弊端,想要避免內亂,那就要改善秦國的制度。
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國并不是強國,目標是要活下去并且擊敗敵人,所以他的制度是國家服務與戰爭,無論是什么職業,都要服務與戰爭,這讓秦國看起來就好像是一支偽裝成國家的軍隊,可是當下,秦國的目標是統一,目標不再一樣,那秦國就不能繼續運用先前的制度。
趙括和荀子,公孫龍等學者曾經拿出了四種改變的方法。
荀子認為秦國的制度很好,唯一欠缺的就是仁政,只要能在如今的基礎上進行仁政,也就是善待百姓,增加救濟制度,輕徭薄賦之類的,就可以了。而公孫龍則是認為秦國的制度需要完全的改變,最好是廢除了斬首制度,減少爵位的差異,將爵位的提升途徑從注重首級改成注重農桑和紡織等生產活動。
韓非拿出了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完全的保留如今的軍功制,將以后所要獎賞的土地改成其他方式的榮譽,如可以免去稅賦,可以得到更多的俸祿之類,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