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桀駿身死,西南戰事也就失去了懸念。這位越人的英雄,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死在了自己的手里,從大一統的方向來看,他是一個罪人,嚴重的阻礙了民族大一統,可是從越人這邊看,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為了越人的自主與獨立而戰斗到最后的英雄。
在桀駿逝世之后,趙康一直都在想著自己當初的回答,桀駿曾詢問他,為什么要進攻百越,趙康卻只是給了他一個沒有什么根據的回答,這場戰爭的開始是越人劫殺上貢使節,不過,越人也分很多種,桀駿所在的西越,跟秦國并不接壤,劫殺上貢者是東越人的行為,跟西越并沒有什么關系。
而越人搞屠殺,進攻秦國土地,那也是趙康為了順利開戰而欺騙趙括的謊言...秦國的目標向來就是大一統,而如今,大一統已經完成,百越并不在大一統的理念之內,故而用大一統的接口來宣戰,似乎是不太適合的。趙康思索了許久,也沒有想出一個肯定的回答,秦國究竟為什么要攻打百越呢?
其實很簡單,為了土地,為了資源,為了軍功,皇帝想要讓自己的版圖變得更大,趙康則是希望自己的爵位更高,士卒們想要通過戰爭來拼出前途。在原本的歷史線上,秦國四處開擴,就不曾隱藏自己的想法,秦國進攻各地就是為了土地,就是為了利益,誰敢不服呢?
當漢朝成立,華夏的文化朝著道德禮儀的方向靠攏的時候,漢朝意識到自己不能跟秦朝一樣,我們是有道德的國家,怎么能無理由的動兵呢?漢朝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是最講究禮儀與道德的,當然不會興無名之師,師出有名,可不只是說說而已,故而,漢朝時的大多對外戰爭都是保衛戰,是因為敵人率先進攻而發動的反擊戰。
儒家很快意識到,這樣有些不對,總不能看著敵人進攻,然后再進行反擊吧?于是乎,漢朝的儒學就提出了一種使命論,也就是漢朝是有義務開化各地的,故而漢朝對外的戰爭不是征服,而是一個傳播文明的過程。這是否有些熟悉呢?不過,這些都是思想家們要解決的問題,趙康要解決的只有敵人。
趙康并非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是一個純粹的將軍,他在殺死了桀駿之后,迅速改變了原先的部署,開始嘗試著用恐嚇的辦法來讓其余部落投降,百越最賢惠的君王和最強悍的將軍相繼死去,這讓百越的抵抗意志降到了最低,當趙康開始通過恩威并施的辦法來勸降各部落的時候,成果是非常不錯的。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有超過二十個以上的百越小部落率眾前來投降,而其余幾個大部落,也開始動搖了起來。
西南戰事的捷報,很快就傳回了咸陽,西南戰事在咸陽是不被眾人提起的,因為這實在有些丟人,北軍集體出動來打一個蠻夷,居然耗費了三年的時間,這讓始皇帝非常的憤怒,他本以為三個月內就能解決掉對手的,畢竟對手只是一個不到五十萬人口的部落聯盟,韓國的紙面實力都比百越要強。
好在趙康在秦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皇帝才沒有處罰他,直到將軍屠睢身死,皇帝寫了書信將趙康訓斥了一頓,卻也沒有降低他的爵位之類。不過,這還真的不能怪趙康,百越跟韓國是不一樣的,百越最難對付的一點就是不容易找到他們,他們往山林里一鉆,然后憑借著地形與氣候優勢搞偷襲,趙康能占據著上風,已經是非常不錯。
太尉繚因此數次上言皇帝,請求皇帝不要急躁,若是換一位將軍代替趙康,除非是武成侯親自前往,不然一定會潰敗,皇帝本來就沒有想過要替換趙康...只是,西南的戰事,眾人也不敢再提了。他們就當作什么都沒有發生,甚至連記載史書的官吏,都沒有將這場戰爭的詳細內容給記錄下來,就當作啥也沒有發生。
嗯,原本歷史線上,秦國就是如此,他們很喜歡記錄那些大勝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