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于德,弗嗣。
古老尚書之中歌頌舜帝功德的舜典重新響徹在了太廟之中,而在大魏太廟正中舜帝的畫像與牌位被修繕的比旁邊的大魏太祖武皇帝都要莊嚴肅穆了。
見此情形曹芳也只能偷偷瞄了一眼那畫像之中的曹老板希望太祖別責怪自己就好,曹芳擔心的模樣就好似先前打著太祖名號瘋狂招搖撞騙的人不是他一般。
伴隨著歌頌之聲曹譽與張魯兩人手捧著玉琮與龜甲領著群臣行完禮后,再起身躬身把手上這兩樣天命至寶送到最前方的曹芳手上。
由天子親自敬獻此寶于太廟之中,捧著一根來自紅山文化的玉琮和一片來著殷商的卜甲挪著步子躬著身曹芳就這樣把這兩樣東西交到了舜帝神臺前。
在曹芳把這來自紅山文化的玉琮和殷商的卜甲放置到屬于舜帝的神臺之中后,則由他本人親自領著群臣再向著舜帝大拜行禮。
再然后來自由太常高柔親自領著太常的禮官向著舜帝祭獻三牲。
當然了,旁邊的太祖武皇帝、高祖文皇帝、烈祖明皇帝也是沾到了點光,再一次的享用到了三牲之禮。
等到那群唱書的童子把尚書之中那有些晦澀的舜典朗誦完畢,這這來自紅山文化的玉琮和殷商的卜甲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板上釘釘的上古三皇五帝之物了。
除了日后大魏徹底完蛋,不然,這兩樣東西將一直都是舜帝遺留之物了,有著大魏朝堂君臣背書你不認也得認。
等到禮畢之后,顯得極為憔悴的侍中祭酒荀顗手持詔令大聲念了起來,而那寫滿了整個絹布的詔書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可以用短短一句話來概括。
派侍中祭酒荀顗、侍中韋誕持節在虎賁親軍們的陪同下與張魯、曹譽一起去往黃河邊上那座傳說中的舜帝祠,代表大魏天子群臣重修一下這座舜帝祠。
不管黃河邊上到底有沒有,或者是那到底是不是舜帝祠,反正等到荀顗他們去一趟就有了。
這也是曹芳為何不親自去的原因之一了,這張魯、曹譽兩人口中的舜帝祠不知道還沒有呢。
等到荀顗念完詔書,這位侍中祭酒與韋誕、張魯、曹譽走到曹芳前方。
在群臣的注視之下,早已等候在曹芳身邊的符寶郎上前一步將那節杖遞給了天子,而再由曹芳轉交。
就這樣一根代表天子威儀的節杖被曹芳親自遞給了荀顗,等到荀顗行完禮接過節杖后,大魏的君臣卻并沒有著急離開此處。
先是站在殿旁的孫資、劉放兩人對視一眼,這么個大好的機會他們兩人當然不會錯過了。
孫資、劉放兩人上前幾步朝著正抬手扶向頭上冠冕的曹芳開始了相隔已久的第三次勸諫。
若不是毛曾出了事,他們兩人也不至于等到這個時候了。
不單單只是孫資、劉放兩人在等待,朝中的群臣們照樣等到天子臨朝聽政已久了。
尤其是在這幾天之中享受到了奏疏不知道該送到何處的經歷。
送到大將軍府上吧,有著洛水那件事,再加上毛曾一案還沒結束,等下被人扣上個逆賊的帽子就好玩了。
你說要是送到司馬太尉府上吧,他們也嘗試過,但不知為啥司馬懿這幾天突然感覺到了身體不適不宜批閱奏折。
但你若是要送到天子手上因為宮禁的存在,加上天子尚未親政你也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