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
位于洛陽城北的邙山出秦嶺之中而位于崤山之旁,北臨大河又有洛水從中流淌而出。
其地勢之險要可謂是整個洛陽,乃至于整個伊洛盆地的北大門了。
這座擔負著拱衛京師這個神圣職責的山脈,在洛京尚未建成之前就是一塊極為不錯的風水之寶地了。
八座周代王陵、五座前漢帝陵,就連現今大魏高祖文皇帝的陵墓也安葬在這座山脈的山腳下。
就算是這邙山真不是塊寶地,那在這么多帝王陵寢天子之氣的加持之下不是也得是了。
大名鼎鼎的伊尹與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齊皆葬于此,而“碧血丹心”這個典故的主人萇弘也被埋葬與此處。
蘇秦、張儀、呂不韋、賈誼這些在史書之中留下了獨屬于自己事跡的煊赫一時的人物最后的歸宿也盡在此處。
回想起來,也不知有多少風流人物盡埋于此山之中最后同樣都不免化為了一捧黃泥歸于塵世之間。
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們只是可以盡情的仰望這面前的這座綿延天際的山脈做長吁短嘆之狀,感慨著時間的流逝與殘酷。
順便再悼念一下那些早已化為斑斑陳跡的前輩古人們。
但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座已經有些神圣化的山脈腳下的人們來說,這邙山也不過就是土加石頭堆積起來的東西罷了。
甚至現在生活在洛陽城北邙山腳下的百姓來說,這座大山就顯得有點兒礙事了。
幾個年歲稍大一些的老者在十幾個青壯的攙扶下,正拄著拐杖有些可惜的望著對面邙山腳下尚未開墾的那片坡地。
其中一個發須皆白上了些歲數的老者不由自顧自的感嘆了句“多好的地啊!依俺看來都能種上不少的菜了,要是真把這弄個菜園子出來咱們也不要跑到城南那邊去了!”
“只可惜,此地地勢太高引不上水又何談什么種菜呢?”這上了歲數的老者帶著遺憾的語氣自我否定了先前的提議。
“就是啊!城南那邊的賊人每次就給咱們留下那些焉了吧唧的菜葉子還貴的很!”
聽到老者這么感嘆,在攙扶著的那個壯年人也開始應和,聽他這語氣想來也是吃了不少虧。
而在這漢子感嘆完后,周圍那些前來湊熱鬧的百姓們也是各自開始大聲的討論起來了。
慢慢的話題就從菜園子換成了城北的居民對城南的居民的批判了。
隨著這人越聚越多,這邊愈發嘈雜的討論聲很快引起了山腳下巡查士卒們的注意力。
也沒有多問什么,面對對面那群泥腿子的感嘆這群士卒作勢就要抽出腰間的長刀,這一下自是嚇的聚集在這里的百姓們四散而逃。
而有幾個膽子大點的潑皮,趁著自己家跑路的時候可以混在人群之中,還不忘回頭朝著那群想要拔刀的士卒們叫罵幾句。
比如什么我大伯家的二兒子乃是荀家的門客,再比如什么我二叔乃是廷尉府中當差的官人!
反正這群四散而逃的洛陽京都的百姓們,吹起來那是要多牛就有多牛,就差沒把當今天子說成是他家的二舅子了。
聽著這些人報出來的名頭,就連那群巡查士卒們都不得不在心中感嘆一句這京城的人還是同自己這些人不同啊!
當然了,這群京城的爺嘴里說歸說,但真跑起路來可是比誰都快,過了個嘴癮多少在這找回了點面子,瞬間就撒丫子跑的沒影了。
但最開始感嘆著的那幾位老者與青壯年們并沒有受到周圍那些閑雜人士的影響。
只見這群人正恭恭敬敬的向著身前一個皮膚黝黑臉頰有些消瘦的中年人正在說些什么。
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