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我感覺你小子比之前越來越好了。”
在拍《十月圍城》的時候,莫奕的演戲狀態還大多被角色而固定。
雖然王學起看得出來,莫奕演的很用心,也很用力。
比如劉郁白,他本身就富有一定的角色特性,他的抑郁他的悲傷,本身就很招觀眾喜歡。
本來就是討喜的角色,在表演時占一定優勢。
但到了《劍雨》在害怕那個,莫奕演的江阿生,是一個沒有太多筆墨描寫的男人。
除了在屋內打斗那場戲,是全篇他的亮光點之外,其余就像個普通人一樣。
但這樣一個沒有特點的角色,莫奕依舊演得很穩當。
不搶戲,不炫技。
在片場拍戲的時候,混在人群里不特意觀察,仿佛看不到。
但眼光掃過去時,卻總能在莫奕的身上做一短暫的停留。
這就將平淡的人物也演出了特色。
“你小子按照你的方法來,準沒錯。”
王學起不知道莫奕用了什么樣的法子,可是這種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當初梅蘭芳梅先生一上舞臺,無論是站在臺中心還是黃金分割點,還只是站在臺邊上,觀眾們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盯到他身上。
這是一種演員的魅力所在,能練到這種地方,是很不容易的。
莫奕嘿嘿一笑,他也是在一直實踐之瞎琢磨,演技還不是很到位,江阿山這個角色只是拿他練手而已。
其實王學起分析的很對,想把一個本就很出彩的角色演得好,并不算什么本事。
但能把一個平凡的角色演出閃光點,這才是演員應該達到的境界。
或許這就是莫奕想的,化繁為簡。
“王老師,現在去哪兒啊?回家?”
“不不不,趕著去下個劇組拍戲呢。”
王學起擺了擺手,他的確很忙,又接應了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在里邊兒演男一號兒。
“王小帥導演,那個是中國出了名兒的大導演。”
能拍王小帥的電影,那太過癮了。
說起王小帥,還是莫奕的師哥呢,同樣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
只不過人家是導演系,89年就畢業了,是內地第6代導演之一,也是文藝的一塌糊涂的導演,拍的電影經常送往歐洲那邊,戛納柏林的常客。
“說不準,您還能拿一個影帝回來呢。”
王學起笑了笑。“哪能那么好拿啊?你都是金馬影帝了,我還一個像樣兒的影帝都沒有呢。”
“王老師您說笑了,那您是沒有碰得上好的電影,不然我跟你同一屆競選的話,我自己都沒戲。”
莫奕通過這兩部戲對王學起的觀察,發現這位老演員是真的有本事。
經常在舞臺劇話劇表演,模仿能力極強,悟性又高。手里有不知道有多少招壓箱底的本領。
就拿這次在《劍雨》中的表現來說吧。
有一段兒要求王學起飾演的轉輪王,一會兒用沙啞的男聲和尖細的太監音之間來轉換的戲份。
導演都打算后期找配音了,王學起看了看劇本,試了試嗓子,一分鐘以后就打算親自上陣。
這種功夫不像李玉剛唱反轉那樣男聲女聲的切換。
一種是太監的聲音,一種是磨砂紙質的聲音,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響,竟然能從一個人嘴里發出來。
這種多年磨練的舞臺技巧,是莫奕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