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面對來勢洶洶的毛文龍,落荒而逃。
多爾袞太年輕了,這樣的年紀并不適合作為三軍的統(tǒng)率,帶領軍卒們進行生死搏殺。
他手下的十五牛錄的八旗子弟,并不信任多爾袞,而多爾袞正值年少任俠叛逆的時刻,這就加重了八旗子弟對其的不信任。
這種士氣之下,不抓緊時間撤離戰(zhàn)場,難不成等著毛文龍到了把他綁縛進京,變作戰(zhàn)功不成?
毛文龍炮轟義州城之事,其實歸根到底,義州原來屬于朝鮮,而不屬于大明,若是義州原來是大明的城池,毛文龍自然有另外一套的方式去對待。
他需要最短時間內(nèi),讓這座義州城穩(wěn)定下來。而這件事,毛文龍選擇性的隱瞞報告,而代筆的尚可喜更是唯命是從。
但是毛文龍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的炮轟義州城之事,原來是為了給自己省一筆麻煩,可是卻招致了麻煩。
他這手下兩萬正軍,八萬輔軍,碩大的義州城,也有近十余萬的百姓,這二十萬人里面,總有個別人是朝內(nèi)明公們的眼線,或者城里的大戶們,認識朝中大員。
毛文龍上請功奏表,多爾袞不戰(zhàn)而逃,義州歸明之事,剛剛送到文淵閣,彈劾毛文龍的奏疏也如同雪花般的進了司禮監(jiān)。
“大事聰明,小事糊涂。”朱由檢看著毛文龍的奏疏,他通過錦衣衛(wèi)的緹騎,已經(jīng)確定了毛文龍炮轟義州城的事真實存在,并非朝內(nèi)的明公們給毛文龍頭上栽贓。
朱由檢覺得炮轟沒毛病。
別說打的空炮嚇唬人,就是打的實彈,炮決掉一批不聽話的人,那也是理所應當之事。毛文龍還是做得太過于小心了。
這是戰(zhàn)爭,用盡一切手段,保證占領城池的安定,甚至為自己所用,是毛文龍這個將領應該考慮的首要事物,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軍隊的最終目標,打勝仗。
失敗的人,連呼吸都是錯的。
所以朱由檢才會說大事聰明,炮轟義州成絕對是明智之舉。
但是毛文龍選擇春秋筆法,一筆帶過了炮轟義州的事,就成了朝臣們的把柄,別人攻訐的對象,所以朱由檢才說毛文龍小事糊涂。
毛文龍用自己的威名和大明的火炮嚇跑了多爾袞,占領的義州城,而此時的大明朝臣卻為了毛文龍的戰(zhàn)功開始耍嘴皮子,抓著小錯誤不放,卻沒有想過義州的重要性。
在明公們的眼里,義州城是千里之外的一座不甚重要的朝鮮小城,地理位置也好,百姓眾寡也罷,都不會被他們關心,因為這種小城在大明遍地都是,連城都稱不上,頂多都稱為堡。
薩爾滸之戰(zhàn)逃離遼東百姓數(shù)十萬人,廣寧之戰(zhàn),逃離遼東百姓高達百萬余人,這百萬遼民,董應舉就是為了安置他們才跑去屯田。
將近兩百萬的遼民逃離遼東,朝里的明公們在做什么?
抓為董應舉屯田安民行便利的商賈小吏們投獻的麻煩。
大明明公們并不清楚義州的地理位置,也不清楚遼海丹忠在海上到底干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在朝鮮花郎軍趕到之前拿下義州城,實際控制了義州,而且讓朝鮮的綾陽君無話可說。
大明明公們只關心,他們討厭的人似乎又立下了戰(zhàn)功,又是一個不按著他們要求活著的另類,他們當然要抓著小辮子,薅個不停,以希望把毛文龍的功績給抹殺掉。
但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檢很是賞識遠在東江的毛文龍,絲毫沒有顧忌朝臣們的陰陽怪氣,直接下了圣旨,定了毛文龍的功勞。
這讓還在準備在這件事上咬一口毛文龍的明公們大失所望。
其實這里面也隱含著朱由檢看不到的黨爭和路線斗爭,比如遼西走廊上的袁崇煥就是東林黨的代表,而出身沈家的毛文龍和袁可立,卻并非東林,他們當然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大明皇帝壓根不理會朝臣們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