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明是條硬漢,如此寒冷的天氣下,為了黃立極的計劃,吳孟明硬是光著膀子來到了大貝勒府。
黃立極的計劃很簡單,挑撥代善和黃臺吉,兄弟鬩墻。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是詩經(jīng)里的一句話,意思是內(nèi)部有了分歧,但是可以團結(jié)在一起,對付外來的侵略,是為外御其侮。
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兄弟鬩墻,都是打的肝腦涂地,自己打不過,還拉上外人,一起揍兄弟,直到徹底打贏為止,然后說一句攘外必先安內(nèi),求一個心安理得。
黃立極的目的很小,他不打算說動代善,代善這個人黃立極詳細的了解過,此人為了后金汗國的穩(wěn)定,手刃發(fā)妻,宣誓永不提襲父之國,曾太子之事。
而且自從黃臺吉登極之后,代善也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一毫對汗位的僭越汗位的野心。
黃立極不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代善為國之心,那太難了。
但是時勢造英雄,當事態(tài)的發(fā)展起來,誰又能夠保證代善自己不動心?
代善不動心也無所謂,他手中擁有正紅、鑲紅兩旗的旗主,會不動心嗎?
身處于滾滾歷史洪流之中的黃立極,深切的明白,身不由己這四個字的苦楚。
當年百花齊放的齊楚浙東林各黨誰不是抱著匡扶社稷走到了一起,可是最后走成了什么畸形?
他黃立極不愿意附庸風雅?
他不愿意和明公們在酒樓里高聲吟詩作對,在仙會上推杯換盞?
可是東林的明公們不接納他。不僅如此,還排斥他,甚至有傳聞,等黃立極離開文淵閣之時,就是身敗名裂之刻。
黃立極祖上沒有顯赫的家門,在山西洪洞,他們的家有五棵柳樹蔭蔽其宅,被稱為五柳黃家,乃是山西州城黃家的一條很小的支脈。
在京城敢和萬歲的西山煤局爭西山礦窯,死于京師的黃少發(fā),現(xiàn)在在遼東做事的黃家掌柜黃石,以及死在了耿如杞手中的州城黃家,才是主脈。
黃立極五歲喪父之后,日子過得并不如意,有時候黃立極非常同情毛文龍,因為毛文龍也是幼年喪父,和他的經(jīng)歷很像,毛文龍是因為自己的脾氣和東林明公們格格不入,黃立極完全是因為出身。
毛文龍活的明白且通透,哪怕是曲意討好,真的能討好明公嗎?
黃立極在萬歷三十二年進士及第之后,十多年來,何嘗沒有討好過東林?但是人家不樂意接受他。
黃立極是一個心腸極其狠毒之人,熊廷弼差點為黃立極所殺。
夜半,片紙,了當之就是黃立極殺死熊廷弼的法子,當時為了攀附魏忠賢,黃立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件事吳孟明,一清二楚,他本身就是錦衣衛(wèi)的緹騎,那夜半,他當值,片紙的確入了詔獄,不過熊廷弼當夜并沒有被片紙了當之,而是次日被拉倒了菜市口砍掉了腦袋。
吳孟明當值,當然清楚片紙殺二品大臣的主意是誰出的。
心狠手辣,就是吳孟明欣賞黃立極的一點,這是個真小人,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虛偽和小人的行徑。
比如詐賄,黃立極做的就心安理得,甚至作為談資和別人談起時,都會說道錢謙益、周仁儒和其余幾個有意入閣的朝臣的七萬兩銀子打水漂,卻奈何他不得,仿若是做了一件大事一般。
正因為黃立極是一個真小人,活到黃立極這個歲數(shù)能夠絲毫沒有顧及,做一個真小人,他要是使壞的時候,反而是最靠譜的。
黃立極就在給建奴使壞,而黃立極此行的目標非常簡單,他就是想站在大貝勒府門前而已。
其余的,都無所謂,只要站在大貝勒府門前,他就埋下了一顆兄弟鬩墻的種子。
介時,不管黃臺吉也好,代善也罷,他們愿不愿意,事情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