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在乾清宮召見了大明前首輔申時行。
畢竟是前首輔,千里迢迢進京,大明的皇帝召見是應有之意,不召見,不就是授人于柄嗎?
朱由檢召見申時行的目的很簡單,詢問一下,江南地區關于攤役入畝的具體執行的細節。
攤役入畝,是申時行這個退休老干部進京的主要目的,雖然大明的官宦、仕林,都享受了關于田畝征稅的優惠,但是在勞役之上,卻是沒有絲毫的優待。
申時行家大業大,哪怕是申時行本人在做首輔的時候,清正廉明,兩袖清風,申家在江南也是大脈,自衣冠南渡南北朝時候發家的申家,雇點民夫代替勞役,絕對是沒有問題,申時行進京,還是為了在改元之前的廷推。
況且申時行真的兩袖清風嗎?
所以朱由檢才在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召見了申時行,不給這個退休老干部任何幻想的同時,還給足了這個斡旋家的面子,順便問問老干部什么時候回杭州。
要不申時行回杭州也沒面子,過去也是被拜相的主兒,入了京,連天子都見不著,那回去,大約是跌份的。
所以天子不召見,他就一直回不去。
“萬歲有所不知,這攤役入畝之事,根子其實是當初潘季馴在廣州府時,推行的均平里甲法,但是均平里甲法還是太過于苛刻,所以才有了這揚州、杭州府的攤役入畝的試點。”申時行回答了萬歲心里的疑問。
潘季馴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進士,他聞名遐邇的原因,并非搞均平里甲法,而是潘季馴,可鉗黃龍。
相傳,潘季馴在黃河治水之時,黃河龍王無法馴服,潘季馴手提天子劍,斬龍角兩枚,翻身騎在了龍王身上,馴服了龍王。
潘季馴馴龍記這個故事,當然是屬于黃臺吉兩箭五十八只黃羊那種奇異故事。
但是其故事的背后,表達的就是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水的卓越貢獻。
在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但凡是黃河發大水,那潘季馴都是第一人,萬歷十一年,張居正死后被抄家,長子被逼死,全家餓死了十數口,朱翊鈞依舊不肯罷休的時候,潘季馴為張居正仗義執言,被朱翊鈞厭惡,隨后被罷官。
萬歷十六年,黃河大水,已經六十九歲、被削職為民、甚至連兒子的恩蔭官都被褫奪的潘季馴,再次領總督河道之職。
四年治水,河道上下巡查,都是潘季馴親自走訪,最終七十二歲的身體,再也撐不住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上書乞病歸鄉。
三年后,享年七十五歲的潘季馴病逝,因為有太子太保以及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的任職經歷,潘季馴死后的訃告送到了京師。
這個訃告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求一個謚號,但是大明朝堂,并沒有給潘季馴任何的謚號,因為在廟堂之高眼里,潘季馴是張居正的人。
潘季馴在這七十五年的人生里,有四十年是在河道上度過的。
黃河這條母親河,在先秦、漢、唐時,因為北方溫暖,降水量普遍較高的情況下,水流極大,河道一直非常的穩定,但是在唐朝后期,隨著北方降水量的不斷下降,水中的積沙越來越高,慢慢的成為了地上河。
北宋對黃河的治理是非常低效的,這一點上從三易回河之事上就可以看出,而這條黃龍在北宋年間未曾發難,也算是母親河大發慈悲了。
但是兩宋交接之際,著名的逃跑名將杜充,掘開了開封段黃河堤壩,黃河水一路南下,奪淮入海。
自此之后,黃河在華北平原上,就如同神龍擺尾一樣,一會兒奪淮入海,一會兒又回到了舊漢河道,偶爾突然不開心了,就從天津衛入海,走舊宋河道。
這個暴怒的母親河,在北宋被滅亡以后,給重心逐漸移進關內的金國,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而金國長期存在的紅巾軍,就和黃河征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