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吧混著。
現在的三里屯有南北兩個區,是潮人聚集地,說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愛好,現在南區那邊都是吃喝玩樂,比如高檔餐廳啊,酒吧啊,隨處可見帥哥美女。
北區就比較冷清了,大多都是潮牌聚集地,為何冷清?阿迪達斯在這里屬于平民價格了,其他的你不懂的潮牌服裝動輒都是萬八千一件的。
很多小說里都會說主角到帝都去哪些商場去哪些品牌店買衣服,那都是幾十年前的購物風格,或者突然暴富的購物風格,時代在變,寫書的人思想大多沒變······
其實現在有錢的高端消費地方都是一些你都沒聽過品牌的,很多都是個人的品牌,但只要加上某某設計師的頭銜或者一些有故事的元素,那巧了,一件大家都不懂得的衣服,比如一件牛仔服就要萬八千。
你說人家怎么敢賣的這么貴?那是賣的衣服嗎?那是賣的文化,人家會告訴你這件衣服全球只有一件或者幾件,設計師設計衣服的初衷是什么,那么設計師怎么確定尺碼的?這個簡單就設計個均碼,不是人找衣服,而是衣服找人,你適合了就買走,沒得挑。
最主要的很多衣服連洗都不能洗,有的直接是設計師在一件什么都沒有團的牛仔服上直接作畫或者噴繪,洗了就掉色了!
這些衣服人家就沒打算給你洗,這是藝術品,就像某職場女青年去年打電話給一個知名奢侈品廠家詢問衣服變形了,洗完就變形了,客服的回答讓人一臉驚嘆,這衣服基本很少人買過去還會洗完在穿的,就穿兩三次不穿了,這個回答讓女青年很懵逼,因為這是她小半年工資買的,花了三萬多。
這類店鋪針對的客源也是固定的,基本都是一些年輕的潮人,人家購買的萬八千衣服已經習以為常,而且要求品牌價值,尤其是新一代的潮人,追求的就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這種潮流文化其實幾十年前就有了,那時候r本就很流行這類的,現在r本的很多服裝店也是這樣的,r本也是聰歐美那邊學來的,早期都是一些明星,球星是主要消費者,后來才是富人加入消費群體。
還有一些店家專門賣各種限量版的鞋子,而且鞋子還有收藏證書,這叫球鞋文化,三里屯這里的一些潮牌鞋店,賣的可不是大家覺得兩三千,三四千那種的球鞋,其實三四千的球鞋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奢侈的了,但這里賣的都是上萬一雙的球鞋。
鎮店之寶的球鞋往往動輒萬到十幾萬,更有絕版的球鞋居然被炒到幾十萬,有人買嗎?還真有。
而且還不缺人購買,即使這些衣服和鞋子很多人都不知道品牌或者價值多少錢,但穿這些衣服的人從法拉利和保時捷里一下來,你就明白了,這衣服好,好在那里誰也不知道。
還有一點就是穿這些衣服的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溜達,圈子里的人也不奇怪你花那么多錢買這么貴的,大家都會覺得蠻好看的,就像網紅小王買個u盤花了一萬也沒人理解一樣,消費觀不同罷了。
其實球鞋文化,說白了,就是品牌商的運作,哪天或許你都會看到辣條文化,衛龍絕版辣條一包一萬元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