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脫了鞋,赤足踏上武道場。
劉放晴這處武道場是她私人使用的練武場所,和正規武道比賽擂臺不同,地面材質是五十公分見方的高強度工程塑料拼成——這種材料成本低、強度高,而且彈性比木材更好,跌倒也更不容易受傷,只是不那么符合傳統。
“小師弟,只管放手施展,讓師姐看看師父都教了你什么功夫。”
從張河、郭成龍以及韓萌藍這些師弟師妹們那里,劉放晴知道這個小師弟習武不過半年。
雖然有顧家這個冤大頭出錢出藥,師父更是不惜工本幫助他堆積洗練,可是,在短短半年間能夠堆出一個可以與白鶴費里正面交手的高手,那也是很夸張了。
“請師姐指點。”高寒躬身行禮。
他雙手抱拳,大拇指與尾指微微勾起,正是向真館弟子獨有的抱拳禮。
躬身一禮之后,高寒猛抬頭,雙手左右一分,腰還沒直起來,人已經撲了出去!
‘猛虎下山!’
如今高寒的‘猛虎下山’,氣勢與一個月前又有不同。
雖然以猛虎下山之勢前撲,可他的身形隨著脊柱和雙腿發力,腳踏奇步、自然而然的在前進中左右小幅度搖擺,讓人難以確定他攻擊角度;他的肘部彎曲蓄勢待發,雙拳隨著腳步上下游弋飄忽不定,籠罩劉放晴從頭頂到髖胯整個區間。
“有點樣子!”劉放晴稱贊一句。
‘猛虎下山’這一招練到這個地步,已經從純粹剛猛練到剛猛中蘊含靈動,得了其中三味。
要知道,猛虎也算是貓科動物,雖然虎形拳主要取的是猛虎威猛之勢,但一味威猛只是莽漢——那是豬突,不是猛虎下山。
只有在威猛中帶有靈動變化,才算得了虎形拳的神髓。
劉放晴左手劃出一個圓圈,先是輕柔的貼上高寒右手,推動高寒右手橫移三分,然后手肘下沉,側面撞開高寒的左手,還沒等高寒調整發力,劉放晴手臂順勢一展,用一只手臂封住高寒的兩只手,把高寒向左蕩了出去。
兩只手同時被劉放晴蕩了出去,高寒上半身不由自主朝左傾側。
剛才劉放晴左臂這一兜一展,用力并不是很大,至少還沒到高寒無法抗拒的地步。
可是她出手角度和時機,選擇的實在太好了,雖然用力不大,卻讓高寒無法發力抵擋。
武道格斗中有一句話叫做‘直力不打橫力’,就是指拳腳向前發力時,無法抵擋側面橫擊的力量。
所謂‘四兩撥千斤’,就是這個原理。
雖然這種手段的確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撥轉對方大力,但問題是出手切入的角度時機卻極難把握,非得眼力與武技超出對手幾個等級不可。
一招失手,高寒并不慌張。
他順著劉放晴的力道,把整個上半身干脆橫了過來,傾側的力量瞬間傳導到右腿,右腿如長鞭甩起,腳背繃的筆直,‘啪啦’一聲化作一道殘影,斜斜向上直抽劉放晴側臉。
正是‘青蛇擺尾’!
這一記鞭腿讓劉放晴都有些驚訝。
類似傳導力量的法門在許多武技中都有,鞭腿這種招式更是大路貨色,只要是個武者都會這種招式,但是真要練到腿出如鞭,把空氣都抽出響聲來,那可就不容易了。
越是基礎的東西越見功夫。
高寒能把力量傳導練的如此流暢圓潤、能把鞭腿練到如鞭子抽擊一般,這等基本功,在年輕人身上,比‘猛虎下山’練出靈動感覺更為難得。
這不是悟性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經過無數遍練習,讓身體從外到內、從肌肉到筋骨都磨合到位,讓身體對這些動作做出適應性改變才行。
不過,高寒這一腿雖然快的拉出了虛影,起腿角度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