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遠的父親,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林思明,林思明在新中國成立后,毅然放棄了國外大學終生教授的待遇,和優越的生活環境,準備投身到新中國火熱的建設中。回國后在北京居住期間,林覺遠出生了,林覺遠可以說是在書海中泡大的小孩,小小年紀已經在父親的教育下,學習了同齡孩子不具備的基礎知識,同時也表現出異于同齡孩子的成熟。
林覺遠的童年記憶,還是比較美好的,經常有拜訪的叔叔伯伯,給自己帶小禮物,或者講一些新奇的事情,其他家里沒人的時候,他會跑進家里的書房,在一堆大人世界的書籍中翻看著,然后在林思明回家后,問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林思明也會耐心的給兒子講一些簡單的道理。
當然,男孩子的好奇心,也會在林覺遠知識積累的越來越多之后,變得越發強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夠和院子的小伙伴,拿著從家里偷摸出來的望遠鏡看看月亮,就足夠林覺遠開心好幾天,一個放大鏡可以夠他玩一個月。
但是,并不是整個童年都是在這幸福的環境中長大的,林覺遠6歲的時候,國家正式啟動兩彈一星的項目,林思明做為某項目的牽頭人,跟隨項目來到了大戈壁沙漠,為了兒子的教育,林思明帶上了當時只有6歲的兒子林覺遠。從此林覺遠的童年,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是和黃沙相伴。
離開了北京,來到大沙漠的林覺遠,在部隊環繞的簡單營房中長大,白天跟著部隊的小戰士玩耍,晚上,纏著科研項目下來休息的年輕工作者講故事,林思明覺得這樣放養的兒子會缺乏管教,于是安排帶著兒子參加科研基地各種知識補習班,基地開設補習班的目的,是讓全國來的年輕科研工作者,能夠在基本的各領域專家的輔導下,對以前學習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能夠更好適應全面的科研工作,林覺遠小小年紀去了補習班后,表現出異常的平靜,安靜的學習,認真的做著筆記,并開始和補習班的學員談論起問題,補習班的學員送了這個小孩子“小林子”的雅號。
林覺遠十二歲的時候,本是剛開始讀初中的年紀,已經學會了很多當時大學才能學到的知識,開始搗鼓起搞發明創造。苦于基地條件艱苦,手邊能夠拿到的材料有效,于是開始偷摸跟著戰士巡邏,在基地周邊區域,搜羅各種能夠撿回家的東西。
林思明看著兒子撿回家的東西,包括爛掉半截的木頭,破水壺,心頭不免傷心,開始還想攔著,不讓他繼續出去撿東西回來,回頭想想自己也不能給兒子帶什么回來,而且看著林覺遠知識越來越豐富,也就由著他平時偶爾出去玩,就是和管巡防的部隊領導打了個招呼,讓巡邏帶隊的戰士,看好自己的兒子就行。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基地,每天核對時間的標準,除了太陽和月亮,還有準時的軍號。每天早上準時的軍號,晚上熄燈時候的軍號,當然,遇到沙塵暴等緊急情況,也會有軍號響起,隨著科研的緊張進展,晚熄燈的軍號響起后,林思明經常還是不能按時回來,林覺遠看著爸爸工作的小營房亮著燈,經常也偷偷跑到院子,仰望一下星空,和所有小孩子一樣,幻想著聽過的神話故事。
這天,林思明在熄燈軍號響起后,還在辦公營房工作,林覺遠就溜到院子呆著,月亮沒有平時那么亮,反而星空比平時亮了好多,有些平時看不到的星星,今天變得忽明忽暗,他開始數著天空的星星。他想起父親說起,去年蘇聯已經將人類送到太空,此刻望著星空的林覺遠一陣激動,開始幻想自己在太空漫步的情景。
突然,一陣急促的軍號聲響起,林覺遠從憧憬中慌忙揉揉眼睛,天空中出現了一大片流星,這是他第一次看到,興奮的叫了起來,軍號驚醒了一些睡著的人,人們紛紛從簡陋的營房中走出來,抬頭望向天空。
“大家注意安全,這陣流星可能會落在我們營房區。”傳令兵在各個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