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選計劃開始規劃如何找尋超固態材料原料的時,渡波文明傳來了超固態材料的制作工藝。
這個比抵達地球背面更難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渡波文明描述的即使找到了超固態材料原料,依然需要一個高溫高壓的狀況進行材料加工。
首先需要將原料送入高溫高壓環境,原料經過了高溫高壓后,變成了超固態的基本晶體。
這時生成的晶體可以理解為晶體原料,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拉伸或者其他用途。
簡單的說,就如同人類煉鋼,將原料融化為鐵水,然后注入磨具形成我們想要的形狀。
制成的鋼胚就是我們的下一步進行其他的加工原料。
同樣,制作超固態的晶體其實很簡單,找到超固態材料原料。
投入到高溫高壓的環境中,就能夠得到超固態的晶體。
渡波文明的看似簡單的制作工藝,結結實實的給天選計劃出了一個難題。
以目前地球的制造水平,即使是模擬出生產需要的高溫高壓環境幾乎都不可能,更不用說能夠達到真實的生產環境。
渡波文明描述的原材料進行轉化晶體的最低溫度要求高達萬度。
而地球現在能夠制造人造金剛石的可控溫度也只有幾千度,根本無法達到萬度的高溫。
而且原材料轉化需要的高溫環境下面的高壓環境難度更大。
天選計劃進行了再次驗證,未知能夠實現這種高溫高壓狀態的,就目前地球技術水平的只能是核爆技術。
但是核爆技術因為創造的高溫環境太短,無法完成晶體的全面轉化。
即通過人類核爆技術生產的晶體可能是一個半成品,對于本來就稀缺的原材料來說,是不允許這種浪費發生的。
但是渡波文明對于超固態碳晶體的功能描述,實在是太誘人了。
以及晶體的拓展運用,人類借助這種新材料的運用,將獲得一個大的飛躍。
無論是自身的探索水平,還是抵御太空的未知危險。
這種對于新材料的向往,打開了天選計劃的思路,成員開始提及以往都不能設想的領域。
既然原材料的加工,在地球只有核爆才能實現,用這個方式望向天空,就在自身的太陽系,已經天然的擁有兩個高溫高壓的熔爐。
一個是太陽。
一個是木星。
根據目前的推測來看,太陽核心處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相當于3000億個大氣壓。
而即使只是表面溫度也高達5500 攝氏度左右,溫度和壓力的條件,是完全滿足制造新材料工藝的要求的。
而木星的核心溫度高達3萬度,高溫高壓的條件同樣滿足。
關于如何運用好這兩個熔爐,天選計劃開始了討論。
林覺遠直接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雖然太陽和木星,同時都滿足我們需要的高溫高壓條件,但是有一點,大家不要忘記,即使過程的可控性。”
“太陽雖然溫度更高,但是我們基本無法靠近。”
“而且我們如果將原材料送進太陽的話,太陽強大的引力,是不會讓原材料離開。”
“即使太陽的熔煉讓原材料變成了超固態碳晶體,這個晶體也只能永遠的留在太陽上,我們只能觀望。”
“而木星相對來看,是個更優的選擇,它的溫度和氣壓更適合我們控制。”
“但是同樣有一點,木星的引力即使沒有太陽大,依然是我們現階段無法跨越的。”
“我們不能運用探測器直接接觸,得想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渡波文明繼續傳來如何它們的建議,和天選計劃考慮的情況一致,它們也選擇了太陽和木星做為天然熔煉。
考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