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秦國一戰勝楚,一躍成為天下強國,與齊國并肩。
其后共稱東西二帝,一在東極,一在西極,共執王霸,天下來朝,好不威風!
今年不知是怎么的,這東西二帝,都開始不太平起來,但不太平的理由,卻是南轅北轍。
秦國忙著東征,而齊國在忙著內亂。
前些時日,田芒的心情很好,因為他拜田昭為大將軍,發兵二十萬,平定田地之亂,這田昭用兵神速,更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任憑田地布下了再怎么堅實的防御,可在田昭的面前,還是顯得不堪一擊。
聽說這一路上,田昭都是攻城拔寨,令反賊們節節敗退,如今,兵鋒一直到了大驪邑之外,就算他田地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只依托區區一座大驪邑,就想要將田昭給攔住吧。
一月,只需要一月,按照田昭的速度,一定就能夠破城。
但是在昨天上午,他又聽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名聲顯赫的齊國將軍匡章,居然只率軍三萬,沿海一路北上,已經朝著臨淄來了。
這是田昭沒有預料到的,更是他沒有預料到的,田地本就兵少,居然能出這樣的分兵之策,他這是在意氣用事,這是在求敗。
在今日午間,臨淄的城墻之外,都已經能看到匡章的大纛了。
都是那該死的宋國降君戴宕,若非是他的封地莒,在中途給匡章提供了糧草,單憑一個匡章,又如何能堅持到現在,看來莒邑還是容不下他,此戰過后,必殺此人。
其實這就是匡章所謀,三萬大軍,火速行軍,那所攜的糧草輜重,就必定不能多了,所以中途的補給,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這位莒君,乃是當年宋王戴偃之弟,當年宋國被滅之后,宋國公族這一脈,就被齊宣王分封到了莒地,封戴宕為莒君。
這位莒君,也是個會投機取巧之人,他在看到田地稱地之后,就乘機向田地提出了要求,他可以全力輔佐田地登上王位,但要田地承諾,日后必須要恢復他宋公的名號,還要讓這莒邑,更名為宋,成為齊國的國中國。
這對于田地來說,封地沒有擴大,所要的封賞也都沒有,莒邑也還在齊國的控制之內,就只是一個名號罷了,既然戴宕如此重名,那就給他好了,所以才讓匡章的大軍,一路沖到臨淄城下。
臨淄現在的形勢是,城內能組織起來的守軍,大概能有一萬余,而城外的匡章,足有三萬之眾,這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麾下,缺少能堪當大用的將軍,而城外的匡章,則是天下名將。
這就是北齊王所擔憂的地方!
此刻,田芒正站在城樓上,看著下面的匡章叛軍,在慢慢的列陣!
這樣也好,那就看看,是匡章這三萬人,破臨淄這座巨城快,還是田昭的二十萬大軍,碾壓大驪那座小城快。
讓一切交給命運吧!
其實這是很不公平的,要是田芒有千里眼的話,他一定是連半點擔心都沒有了,因為大驪邑,已經是破城在即,而匡章三萬人,給他兩月,也不一定能破城。
南齊王田地是很能干,大將軍匡章布下的防御工事,也同樣很厲害,但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改變不了這些盡是小城的本質,也改變不了人數上的劣勢。
田昭二十萬大軍,分多路出擊,在二十日前,就已經在大驪邑之野會合了,這將是他要攻下來的最后一座城!
城外進攻的戰鼓,一直就沒有停歇過,田昭的攻城,掌握著所有的主動,幾乎是在拖著城內田地在走,每時每刻,城池都岌岌可危。
先是大驪邑城墻上的士卒,盡皆戰死了,之后城中的黔首,也都被發動起來,上了城墻防守。
可這黔首們,總歸是比不上士卒的,再加上田昭的不計生死的進攻,上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