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昧分作兩軍而來,前后相距,約在三十里開外。
這樣的距離,若是前方一旦發生戰事,那后方的主力,必定會知曉,這對于想要全殲楚軍的白起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楚國五路大軍,分兵而進,皆是如此。
對于此,白起就只好在五谷深處,五十里之外,安營扎寨,修筑工事,布下兩千大軍,將這如同長筒布袋子一樣的山谷,西邊扎緊,然后再放任楚國的前軍過去,專心伏擊后面的楚軍主力,等到將主力殲滅之后,再沿著山谷一路往上追擊,繼續殲滅前軍。
可這樣一來,他就又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了。
沿途之上,都是楚軍布下的烽火臺,不管是哪一條山谷的秦軍,率先行動了,那則必定會驚動其余楚軍,到時候消息傳遍五谷,打草驚蛇,秦軍這圍殲的計策,多半就行不通了。
五處山谷,地勢不同,地形也不同,有些道路筆直,有些道路曲折,有些貫通東西,有些偏向南北,這就導致了唐昧再怎么謀劃,五路楚軍遇到秦軍的時間,一定不會是同一時間。
為此,白起制定從中間向兩邊的策略。
他計劃,秦軍先從中間伏擊子谷楚軍,同時,令斥候尉王頜嚴密監視子谷兩側高地,不令楚軍點燃烽火臺。
再將子谷楚軍覆滅之后,所剩下的子谷戰卒,分作兩部,一部三千,追擊子谷前軍,會和五十里外的營寨,殲滅前軍,另外一部,往屯留方向開去,趕在楚軍撤退之前,奔走到五谷谷口,安營扎寨,狙擊撤退楚軍,以完成全殲之舉。
如此一來,楚軍的烽火臺的作用,多半就發揮不出來了,不過,唯一就是要對黑旗戰卒的要求很高。
不僅要求他們要力戰魏軍,更是要在力戰之后,還能奔走三四日,再修筑營寨,繼續戰斗,這樣的來回機動,對體力的消耗,是可想而知的大。
白起思來想去,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眼下,他正在率軍伏擊地方,乃是一處無名山地。
秦軍給這里取名為落馬坡,讓誰落馬,這很明顯,說的就是楚國主將唐昧了。
唐昧身為主將,他要走的,自然就是中軍了,指揮全局,所以給這里起名為落馬坡,還是非常貼切的。
昨日,子谷前軍就過了落馬坡,按照他們一前一后的策略,今日,子谷主力必來。
都督白起,坐擁山坡大軍之中,親自指揮戰事。
齊楚聯軍,二十五萬進犯,若是此番能擊潰楚軍,這足以算得上一件大功了,這一場戰事的勝負,或許早在白起將戰場,定在這里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齊楚想要進軍,就必須得有所損傷,這匡章有所預料的,可他預料不到的是,白起的胃口,要遠遠比他想象的大。
山谷之中,楚軍正在接近。
他們大纛鮮明,旗幟飄揚,上書盾甲二字。
這是用楚國文字書寫。
六國文字,各有不同,不過,這些年來,自從有了簡化秦字和印刷廠,秦字在六國的流傳,是越來越廣了。
看起來,楚軍約有一萬之余,行軍速度雖然不快,但俱是軍陣嚴明,楚國新軍有成,光看這氣魄,應該是不負虛名了。
軍陣當中,戰車在前,戰車在后,前方乃是開路沖鋒,而這后面的,則是為了撤退之用,軍陣四周,皆有騎士,往來奔走,盾甲軍在前,弓弩手在后,輜重糧草,也在其中。
再看他們的中軍大纛,楚軍子谷主將,似乎并未在中軍,而是在后軍。
觀其陣法,就能知其所思。
在后,則能在第一時間就撤離,看來楚軍的打法很不錯,在這種情形之下,先保存實力,就是最好的法子。
可惜了,經過了這么多年的伏擊戰,白起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