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曾學于齊國,又因家中老母,所以這每年之春,都要往返魏齊兩國兩地,在這兩國之間,有一山,名為猴山,因此山多猴也。
這常言道,諸國黔首,各有其言,猴也有猴語也,忽一日,外臣憩于樹下,隱約聽得,上有三猴商議,一曰,今日我等可苦了,早知當初,就該反抗他,二曰,不錯,猛虎吞猴,此乃天道,不能違逆,也不因猴悲,就可不食也,三曰,一人獨力,自是難敵,當初若是我等聯合,驅逐猛虎,就不會有今日之難了。
外臣聽聞半宿,可算是明悟,原來那猴山之上,遍地果實,乃猴之膏腴也,只因山中來一老虎,猴群誤信了猛虎之言,被猛虎利用,各個擊破,趕出了猴山,到了那時,上百猴群,就只余下那一老二少,獨自嘆息也。
若是將此比之秦韓,則道理通也,秦人崛起于秦地,到今日,不知吞并了多少國,到今日,秦禍已席卷天下,吞國,此乃秦人天性也,就猶如猴群對猛虎,不可更改也。
猴群之敗,在與能聯合時,不知聯合而抗虎,以致于連殘喘之機也不可得,不管如何諂媚與猛虎,也不可更改,猛虎吞猴之性也,而如今,我天下諸國,還有抗秦之力,自當聯合抗之,以免走上猴群之悲也。
諸國若不抗秦,那猴群之敗,將來則是我諸國之敗,猴群一敗,死傷上百猴子,事小,可我諸國一失,天下流血漂櫓,事大,韓王不可不察也!”
被芒卯這般一說,剛才有些昏昏沉沉的韓王,現在有些懵懂之意,心中也開始有了注意。
“對了,對了,秦人吞國,猛虎吞猴,此乃天性也,明日見秦使,寡人心中有主意了!”
見此,韓國相國張開地,大夫張翠之人,盡皆看向芒卯,流露出贊許之意。
簡單的道理明說,韓王或許聽不明白,可換成這種方式,他反而還能理解,還是芒卯有辦法啊。
我在秦國做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