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接受這樣的結局。
至于韓國,也一樣是這個道理了,六國大戰,秦國大勝諸國,立下不世之威,斬殺韓將軍暴鳶,才獲得了上黨,今日再取潁川和河內兩郡,則是因為沒鼎一戰,又讓韓人沒了反抗之力,只有束手就擒。
白起的心里,一直都很清楚,能讓秦國攻城拔寨者,四處掠地者,就是這實力,就是這正面的硬戰,而并非是突襲,一城一池的得失。
秦王遣他為征趙將軍,率領所有大軍,行全面攻趙之時,對于此,他打算采用多路進攻之策。
今秦趙相比,秦為強,趙為弱,秦無后顧之憂,趙有中山之困,多路進攻,逼迫趙國以為主力,來與秦決戰,以為秦國之國力,和趙國來一場比拼,一擊就讓趙國徹底重傷。
這才是白起的計劃。
一路,乃是韓拙率領兩萬大軍,去進攻九原一城,一路,乃是遣義渠蒼鷹軍一萬,北上進攻,趙國五原之郡。
趙雍雖在這兩處設立了郡縣,修筑了城池,進行了趙治,可說到底,這些地方原先為胡人之地,他們對于趙人的依附之心,遠遠還沒有晉陽這般的強,還有這兩地的城池,也不算是堅城。
以黑旗軍的行軍速度,抵達九原城時,趙人肯定還來不及、進行大規模的抵抗,這座城池,對于韓拙的兩萬戰卒來說,并不算難,至于用蒼鷹軍去攻取五原城,可就稍稍有些難度了,不過,這可以等在韓拙攻取了九原后,再西進支援。
繼續閱讀!
指派蒼鷹軍為戰,這是秦王的意思,而且秦王還透露出,要給翟榮立功的機會,這里面的緣由,白起弄不明白,他也不去想這些。
這兩路,乃是北上兩路。
至于他自己,則從晉陽親自率領皂游、軒轅、擎蒼三軍,順著晉陽一路往東,殺入趙國云中郡守,再轉而雁門,切入趙國的腹地,甚至打通到中山的路,和中山聯合起來,將趙國切割開,此為中路。
還有這南路大軍,乃是在長治,由魏冉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從長治往東行進,這二十萬大軍,以碾壓之勢,可以很好的吸引火力趙國主力,為其他的兩路,來創造機會。
如此三路大軍,共計二十九萬之眾,浩浩蕩蕩,從趙國三路進攻,這三路大軍,又可為上中下三策。
魏冉的戰略目的,乃是據守,乃是分擔趙國的兵力,若是這一路能大破趙軍,則可為上策。
白起的戰略目的,乃是切入云中、雁門之地,斬斷趙國南北聯系,連接中山,以達到肢解趙國的目的,這一路可為中策。
相比起魏冉那一路,白起就算破敵,可獲得的成效,也并無魏冉的那般大,所以此為中策。
至于這下策,便是韓拙了,韓拙的風險最小,成功的可能性也最大,當然收益也最低,所以才被稱之為下策。
秦軍是三路進攻,三路都有所取,此戰必勝。
至于趙國國內,可就沒這么容易了。
趙侯征伐中山,分走了二十萬兵,其后又親自率領十五萬,往長治方向而來,以戰魏冉,他的這十五萬軍,比起秦軍的二十九萬來說,無疑是相形見絀,現在就看趙國的底蘊,到底有多少了,趙侯這么多年來的變法,會有多大的成效,飛騎,真的有那般神嗎?
縱觀整個戰局,秦軍除了這二十九大軍外,陽翟還有衛城戰卒,以防新鄭,洛陽鞏邑,還有屯兵十萬,以震中原。
秦國的糧食,秦國的戰略物資,足夠支持這樣一支,四十一萬人的大軍,同時開戰,秦國的十四郡之地,也有足夠的兵員。
現在就看趙雍,如何來接招了。
我在秦國做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