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新居這天,小丁家來了不少人,多是鄉鄰和親戚朋友。小丁無事可做正在一旁胡思亂想,卻忽然聽見有人在叫他。
小丁順聲音望去,見叫他之人乃是坐在奶奶周氏身旁左側的一位中年婦人。穿著細棉布的新衣,模樣與周氏有幾分相似。
小丁不認識這位婦人,但既然坐在周氏身邊,想必也是自家的親戚。
“田傻子,你還在那傻瞅啥,快點過來,我有話問你!”那婦人見小丁站那發呆,便又高聲叫了起來。
小丁連忙走上前去,“是叫我嗎?不知這位——,不知您叫我有什么事?”小丁不認識這婦人,猜測對方應該是自己的親戚,卻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對方。
“你連姑姑都不會叫嗎?你不會傻得連你二姑都不認識了吧?”這婦人再次開了口,聲音高亢,把周圍人的目光都給吸引了過來。
二姑?原來這婦人就是二姑田二花呀!
小丁曾聽趙來喜說過,在田家他有兩個姑姑。
大姑田大花嫁給了鎮上學堂的王學究。王學究是位“白衣秀才”。
何謂“白衣秀才”?
“白衣秀才”其實就是不第秀才之意,指覓舉未成,在選拔考試中名落孫山的考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有位“白衣秀士”王倫,其實就是一位不第的秀才。而秀才的名銜,在明清之前,都是無需經過考試就可得到的。到了明清時代,想要獲得秀才的名銜,就需要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能夠獲得了。
“秀才”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但把讀書人稱為秀才卻是始于明清時代。小丁穿越到的這個大宋國,通常都把讀書人稱之為“學究”。
王學究自從少年時考過了童子舉之后,就再也沒有高中過。因此成了“白衣秀才”。后來,為了生計他棄了考功名的念頭,在鎮上的學堂里做了教書先生。因為王學究的父親與田財神是舊識,于是兩家便做了兒女親家。
有了這層關系,田四寶當初在王學究那里讀書時,便可省了束脩錢??上锼膶殞W得還不如王學究,他考了幾次,連童子舉都沒有考過。后來年齡大了,田四寶便開始跟鎮上的混混們鬼混在了一起。
二姑田二花則是經人介紹嫁給了鎮上的李木匠。也就是趙來喜跟著學徒的那位二姑丈。二姑丈因為有木匠手藝,所以家境還算不錯。因此田二花在這群窮親戚之中,也總是趾高氣揚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行了,二姐,他就是個傻子,要是頭腦靈光,又怎么會連他二叔三叔都敢打!”坐在周氏右側的一位婦人說了話。她年齡與田二花相仿,身上穿的卻是粗布衣裳。
小丁看了看坐在周氏右側的兩位婦人。挨著周氏的那位年齡略長,一張圓臉,身材略胖。衣著打扮與她身旁剛才說話的那位婦人相似,都是粗布衣衫。
桌子下首位置是依次坐了幾個孩子,正好圍成一桌。這一桌坐的都是女眷。
正所謂“男女七歲不同席”。在古代,孩子到了七歲,家長就不會讓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也不會讓男孩女孩坐在同一桌吃飯。
這時代的座次也是有講究的。不管是在家吃飯,還是在外面吃飯,主位肯定都是要留給長輩們坐的,下面陪坐的也是按照輩分排,輩分最小的坐在最下首。
即便是鄉下,也存在這樣的規矩。只是,若是在自己家中,規矩倒也可以放寬些,若是到了外面,就要有個規矩的樣子,不然是會被別人恥笑的。
所以在這張桌上,周氏坐在主位。她的兩旁是田二花和那兩位婦人。幾個孩子則坐在下首位置。
根據位次,小丁猜測那兩位婦人應該是與田二花同一輩分的。再看兩位婦人的相貌,與周氏和田財神都沒有相似之處,這兩人中應該沒有大姑田大花。
“唉,這孩子看來是真傻了。你不會連我們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