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率兵占領了嘉江城,休整了兩三天,依然是連續派出斥候,打探都里城的底細。同時也在招募去往都里城的向導。
去往都里城的向導倒是很容易就招到了,縣衙里面有一名老衙役,因為經常出城辦事,對去往都里城的路線十分熟悉,于是他主動揭榜前來應招。
而去都里城附近打探消息的斥候們,往返就要慢很多。畢竟山路難走,這些斥候也不懂什么輕功,在難行的山路上也無法騎馬疾行。雖然兩城相隔不過百里左右的距離,但是斥候來回全靠步行,這消息傳達的就顯得有些慢了。
所以,當小丁得知都里城前,又有士兵在挖坑掘地、搬石插旗準備著擺陣的時候,已經是四五日之后的事情了。
接著隨后的斥候也接二連三地返了回來,他們把打探到的消息告訴了小丁,說都里城近日有援兵進城。
小丁一聽,心里也是一驚,因為根據之前的情報,他也知道,交州王此時所能調集的兵馬也只有戍邊的那幾萬兵馬了。如果有增援,肯定也是調了邊兵過來增援。難道交州王放棄了邊關?
對于交州王如此冒險的行為,小丁也很無語。作為穿越過來的小丁來說,他所了解的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歷史時期出現過類似的事情,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就是歷代統治者為了應付危機和維護統治,常常把“安內”作為中心,放在首位,把“攘外”放在次要低位上。
結果,因為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導致政權滅亡的例子倒也并不少見,比如明末崇禎皇帝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而任由女真人發展,最后導致明朝滅亡,滿清入關。而清朝時期,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內耗,導致清政府財力兵力大大消耗,當面對西方強敵時,再也無力抵抗。
交州王調遣邊兵來對抗小丁部隊,自然也是希望先來“安內”,然后再考慮外敵。不過,在小丁看來,交州王的這種做法,無異于是在玩火自焚,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
也幸好之前大宋國皇帝與大土波國國王所提出利用九公主和親的事情沒有達成協議,如果協議達成,此時大土波國發兵江州,交州王將會躲無可躲。
不過,目前為止,并沒有大土波國要準備攻打江州的消息傳來,因此交州王還可以全力來應對小丁的部隊。
等小丁這邊,完全掌握了都里城那邊的消息之后,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幾日。
聽說對方又在城前擺了一座大陣,小丁有些不屑,心說,上次不也是費了很大力氣擺陣嗎,最后不也輕易被自己這邊給破解了嗎?
有了上次的破陣,因此這次,小丁聽說對方又擺了什么陣法,也就沒有太過在意。
既然已經掌握了對方的動態,小丁決定仍是先發兵到都里城外,然后再商議如何破陣和攻打都里城。
有了那名老衙役做向導,山路雖然崎嶇,小丁所率領的大軍還是安全地到達了都里城外。
沿途經過幾處險要地形,小丁經過時都在暗暗擔心,若是對方在這里安排幾處伏軍,自己這方肯定就會吃大虧的。可惜對方居然沒有人去這樣安排,小丁暗替對方感嘆可惜,交州王手下那么多人,竟然沒有人會想出這樣的用兵之法,實在是有些遺憾。
到達都里城附近時,依然與之前攻打嘉江城時一樣,都里城早已在陣法之中隱匿起來。而在都里城前方的位置,則是布滿了巨石和旗幟。且其中煙霧繚繞,如果進入其中,必然無法分清方向。
在這座大陣之前看了半天,小丁也沒有看出有什么名堂。他便只好轉頭看向穆宏和穆依依二人。
可是這次,穆宏和穆依依卻是眉頭緊鎖,一言不語。
“穆前輩、依依,你們可否看出對方所擺的這座大陣到底是個什么陣?能否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