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醫生,孩子有什么問題您盡管提,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我一個人實在太累了,要不是只有這么一個孩子,我都直接放棄了,每次看著別人的孩子怎么那么懂事聽話,我就在想啊,這要是我的孩子該有多好啊……”
孩子在外面,聽不到里面的話,咨詢室里只有她們兩人。
女人語重心長,臉上帶著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語氣是無奈又生氣。
“我一個人辛辛苦苦拉扯他長大,為了他什么苦沒吃過?他呢?還覺得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跟他那個死鬼老爸一樣,唉,我這輩子真是欠了他們的,你說,我是不是上輩子造了啥孽了?”女人拉著顧長纓的手,說道。
顧長纓讓她別著急,相信很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較過,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父母都只是別人家的,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只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
比較效應里有正比較和負比較之分,也是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和人別人,特別是跟身邊的人,熟悉的群體,所在的亞社會群體里的各個成員比較是人的本能,因為通過比較,人才能認清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正確看待,評價自己的行為,以及指導引導自己更好的發展,適應社會。
所謂只跟自己比較的人實際上很少出現,或許也有,不過也許是圣人,所以不應該過分排斥比較,駁斥它,但也不過分斤斤計較。
社會比較本身沒有什么好壞之分,只不過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期望,跟和自己相似,有相同特征的人進行比較,所賦予的評價意義而已。
上行比較是跟比自己好的(某些方面上——自己看重的)某些方面上相似或有共同特征人比較——人不會或很少會和和自己差距過大的人比較,比如很多人會和身邊的同學朋友鄰居比較,而不是跟福布斯榜上的榜首的人相比——如果你是那個第二名不說,上行比較有積極影響,能引導人積極向上,分發圖強,按照進行比較的對象(此時變成了榜樣)的優秀行為去模仿,或者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自己,不斷前進。
和進行比較的對象的差距不能太大,不然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如焦慮,抑郁,甚至因為長期處于消極的不得志狀態中習得性無助,放棄努力和嘗試,所以,在進行社會比較時一定要明確應該設立什么樣的觀察學習對象(榜樣),設立什么樣的目標。
是那種要跳一跳,努力努力就能達到,努力的難度不大,時間持續性有限,而不是遙遙無期的。
當然,還得有現實基礎,可能性,不能憑空就進行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一個初中學生想在中學階段就考上研究生。
通常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都會陷入不恰當的社會比較里,給予孩子太多的壓力,以及負性情緒,以打壓式,指責來對待孩子或是進步或是退步的學習成果,甚至是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能被拿來比較,比如勤快,節約,懂事,聽話,體貼,孝順,有禮貌等等。
如果是在嬰兒兒童時期好好引導,教育,家長的教養方式確實有可能能讓孩子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發展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畢竟那時好塑造性格,道德發展,人生觀,世界觀也還沒形成等等,但青少年時期孩子表現出和他們想要的樣子格格不入時再想扭轉過來就比較晚——當然不是不可能,難而已——這時如果他們想要的孩子成為的樣子和孩子想要成為的和可以成為的差距太大,孩子不可能成為,也不想成為,這時就會出現角色內沖突,加上他們反叛,逆反心理,自我意識蓬勃發展,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很可以會反抗,抗拒父母的安排,以及拿來和別人比較——他們不認同,認為家長說的不對,所以抗拒,他們認同,但是不表現出認同,他們做不到,所以一意孤行——這取決于個體的認知系統怎么解釋這個比較。
總之,每個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