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廢句口舌贅釋幾個概念,書友們若是概念清楚可直接翻頁,若稍有模糊,不妨耗費一分鐘觀之。
明朝政治制度主要有幾個大詞條
中央方面內閣、六部、五寺、都督府、三公、諸司、各監察機構和特務機構(錦衣衛、東西廠)等。
先說內閣,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宰相胡惟庸一案廢除直接承襲的元朝舊制——丞相制(亦即以宰相為核心的三省六部制——中書省下統六部),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后來作為皇帝幕僚的內閣首輔,因地位漸高又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即“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其名人代表張居正、嚴嵩、徐階,權勢滔天大家可了解一波;
再說六部,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中書省制)被廢除后,六部開始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了主管全國行政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因官吏除授必經吏部,所以吏部尚書(堂官)素有“天官”一稱,譬如本文中的一大禍害“馬萬群”。爾后是主管全國財政的戶部,一國錢袋子,其下轄有寶鈔提舉司、印鈔局、廣盈庫、軍儲倉等。禮部則設有儀制、祠祭、精膳等。至于兵部和刑部,部如其名,一個主“兵事”一個主“刑法”。最后是工部,主要負責全國營繕(修繕修建)、虞衡(山川林澤)及水利屯田等;
其次是監察機構,主要包括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及提刑按察使司。也即俗稱的“言官機構”,他們的職責就是“諷議左右,以匡人君”,小到雞毛蒜皮大到皇帝指令,什么都管什么都罵,他們品秩極低權利卻極大,大都在盡職扮演“獬豸”的角色,歷史上名人還是較多的,而我個人傾向于將海瑞,海筆架,當做這一群體的代表,雖然他只短暫地當過一段時間言官。俺在本文中,對這一群體描寫不多,唯一著筆描寫的還是一個大禍害,即都察院御史“汪善眸”;
至于五軍都督府,節制中外諸軍事,總攬軍政軍權,為統領全國的最高軍事機構。其與兵部的關系,由以都督府為主,到兩者之間相互牽制,再到兵部凌駕于五府之上為發展線。本文中都督府和兵部正處于互相牽制的階段,但因兵部尚書“熊韜略”和五軍都督府的各左右都督,過半都是敖廣的人,再加上戶部“紀盈”這錢袋子加持,所以手握軍權的“敖廣”才實力碾壓“相里為甫”,成為事實上的唯一大相;
三公諸司等,此處不作冗述,直接談一個一說明朝就讓人聯想到的特殊存在,即明朝的四大特務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有人說這些越過正常的官僚機構的偵捕行為,是明朝法制之大蠹,有人說這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帝權威,是彼時代下維護統治的必然,只是后期被宦官濫用過度而畸形罷了。以上都是見仁見智的看法,我個人持有的,則是“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清·法學家沈家本)”。比如文中的“明鏡司”金翼,我給他們的定義最初是用來“唯法”的,他們要做的也只有“偵察百官、緝捕不臣”,效忠皇上保衛王朝,至于他們后期如何,大家往后看故事就好了。此處多提一句,本文架空明朝,是以明朝為實體背景虛構的小說,既寫明就很難繞過內閣首輔和錦衣衛廠衛,因而我也只能蹭熱度寫一點點錦衣衛了,即本文中的金翼,自知寫的不好,捂臉。不過好在,我繞開了內閣、首揆等詞語,不然,一想起特別喜歡的黃仁宇老師、熊召政老師和劉和平老師等大人物的一本本金磚似的明史小說,俺還哪敢提筆,繼續羞;
說完中央方面,再說地方明代區劃兩京十三省,總共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即京師(北直隸)、陜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云南(以上為南五省)。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制度后,將地方一省行政在具體運作中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