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在其旅帥帶領之下前往靶場習射,第二旅和第三旅在各自旅帥的命令下盤腿坐在原地,在兩個旅帥的起頭之下開始齊聲高唱大角歌詞。
角手們要先后吹三通大角,每一通大角聲都有不同的曲調,因此要求兵士們平時要經常練習唱歌詞,在戰時就能夠辨別號令。
通過號角、鼓、鉦、旗、幡的變化來訓練士兵們的耳、目、手足,要求令行禁止、動作整齊劃一。
兩旅人馬坐在校場上由各自的旅帥領著唱了兩刻鐘的歌詞,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兵士們熟記歌詞,歌詞是與大角聲的曲調配套的,大角聲不同的曲調配合歌詞所傳遞的信息不同。
孟建威叫來劉校尉,“第二、三旅進行校閱演練!”
“諾!”
劉校尉答應,跑到點兵臺前大喝“起!”
眾兵士紛紛起立。
“二旅居左,三旅居右,相距百步!”
角手們立即開始吹號角,兵士們開始唱著大角歌在制定地點重新集合列隊,每旅兩個隊,分隊列陣;第二通號角響起,旗手把旗幟傾斜,解開旗幡;第三通號響,旗手再次把旗桿舉起。
蘇揚發現,隊伍集合有些不太干凈利索,稍顯混亂,有些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兩個旅帥分別跑到一面大鼓前開始拿起鼓槌擊鼓,“咚·咚·咚······”
兵士們聞鼓而進,步伐都踩著鼓點,嘴里唱著歌詞,兩旅人馬相向而進,進行到二十步時,第三旅鼓聲停止,兵士們停止前進,這時第二旅還在繼續前進。
在孟建威的示意下,劉校尉讓三旅旅帥擊鉦,三旅旅帥當即放下鼓槌,拿起旁邊的鉦錘敲響了鉦。
三旅兵士們聞鉦聲開始緩緩后退,而二旅兵士還在繼續前進,當進行到第三旅先前所在的位置時,鼓聲停止,又聽到了鉦響,他們也開始后撤,兩隊都撤回了。
接著在孟建威的指揮下,又進行了幾次這樣的隊列行進、后退演練,中途響起不同曲調的號角聲,兵士們在這種號角聲的指揮下進行靜止中轉向和行進中轉向的訓練。
不得不說,古代將軍們還是很聰明的,通過號角、鼓、鉦、旗等工具來向兵士們傳達軍令,進行不斷的演練來訓練他們如何辨別不同的軍令。
只是讓蘇揚感覺不太滿意是兵士們的隊列走得實在太糟糕了,他們在隊列訓練時動作步調還算齊整,但前后左右、橫排縱列就有些亂了,不夠整齊,基本上都沒有在一條直線上。
蘇揚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是平常演練不足,武官們都是敷衍了事,而且又沒有比賽考教,還有可能就是訓練方法不對,隊列訓練應該分排分隊訓練,各排先把橫排練齊整了,再練方陣。
看了一會兒,蘇揚把他所見與自己學的兵書進行一一印證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府兵們在折沖府的訓練都是基礎訓練,非常簡單,就這么一樣,要想看復雜多變、大兵團的演練,還得看領兵大將們在臨出征時對兵士們的陣法演練,
“都尉,咱們去靶場那邊看看?”蘇揚扭頭問孟建威。
孟建威一愣,隨即點頭“行!”
武官文吏們都來到靶場,第一旅的習射已經進入尾聲了。
很快換上了第二旅,第一旅前去唱大角歌進行隊列校閱。
靶場有二十個靶子,第二旅一百人分為二十個伍,由各伍長領著進行練習射箭,每人有一壺箭三十支,因為臂力的關系,有些人一次只能拉開十次弓,也就只能射十箭,有些力氣大、耐力強的可以拉開二十次。
按規定每人最少也得射五箭,每次必須要拉滿弓,能射多少箭算多少箭,實在拉不開滿弓了就放棄,讓身后的人上前來射,等待休息一下之后進入下一輪,直到把三十支箭射完為止,然后各人撿回各人的箭矢,箭矢上須做標記,方便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