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從中平元年起兵,至今已活躍在冀州五年了。
從當年手中兵不過萬的黃巾小將,到如今號稱統兵百萬,威震河朔的平難中郎將,張燕的一生也可稱得上是傳奇了。
在一些不明大勢的人眼中,大漢的心腹之患也不過就是張燕等寥寥幾人。
青州黃巾雖然也號稱擁眾百萬,卻不像黑山軍一樣有一個明確的首領,而是一盤散沙。
這位跺上一腳,河朔之地便要抖上三抖的平難中郎將,竟然真的因為麾下一將領襲殺劉備之事而遣人賠罪,確實讓劉虞意想不到。
弄清始末后,李澈笑道“想來張燕是被盧公兵鋒震懾住了。觀其人行事,頗有些前后矛盾,既畏懼大漢兵威而想被招安,又舍不得無法無天的快感。
盛時自然飛揚跋扈,如今正值潛身縮首之時,劉三刀卻給他惹了麻煩,其自然惶恐不已。若劉三刀還在,恐怕也會被他斬下首級送來賠罪?!?
當然,李澈還沒有說通透,張燕恐怕也是信不過大漢朝廷。百萬黑山軍中難道盡是野心之輩?恐怕泰半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落草為寇,他們又如何愿意再回到以前的境地去?
是以在接受招安之事上,張燕顯得很是有些搖擺不定。
劉虞也不知看透了這一點沒有,只是微微頷首贊同李澈所言,嘆息道“可北疆不同,烏桓素來桀驁不馴,恐怕不會如黑山賊一樣輕易服軟。而且公孫瓚確實太咄咄逼人了?!?
烏桓與鮮卑同源,為東胡族一支,而東胡族在幾百年前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破,烏桓自此散落在遼東之地,夾在強漢與匈奴兩大強者之間搖擺。
冠軍侯霍去病擊破匈奴后,漢武帝遷烏桓于幽州五郡塞外,設護烏桓校尉監管。西漢末年,王莽以烏桓家屬相挾,逼迫烏桓進襲匈奴,烏桓又投靠了匈奴。
之后光武帝以利誘之,兼之匈奴連連遭遇天災,實力削減,烏桓又內附東漢。光武帝封八十一名渠帥、大人為王侯、君長,允許內附的烏桓于大漢北疆十郡內放牧。
自此,烏桓便基本分成了兩支,一支是內附的塞內烏桓,服從于護烏桓校尉之命,為大漢征討;另一支則是塞外烏桓,奉鮮卑為主,為鮮卑之鷹犬。
劉虞所說便是塞內烏桓,在大漢日漸衰弱的今天,這些塞內烏桓顯然并不會繼續忠誠,而是蠢蠢欲動。
異心最為明顯的便是丘力居所部,有傳言稱張純等人造反便是受了丘力居的蠱惑,其更是在張純戰敗后與公孫瓚酣戰了兩百多日,將公孫瓚圍困在管子城不得逃脫,險些便將其斬殺。
李澈還知道,丘力居確實是很有野心的人,他死后竟然將首領的位置傳給了從子蹋頓而非自己親子,只因親子樓班尚小,能力不足。
蹋頓后來也帶領烏桓在北疆搞了很多事,幫助袁紹擊敗了公孫瓚。最后被曹操擊敗,蹋頓本人也被張遼斬殺。
可以說,烏桓雖然算不上大漢心腹之患,但確實是北疆不可忽視的不穩定因素之一。
“下官聽聞前些年鄒校尉上書,稱烏桓力弱不足懼,如今怎么變得這般強橫?”
前些年涼州邊章等人造反,漢廷意欲征召烏桓各部討伐邊章,鄒靖上書稱烏桓疲弱,不足依仗,請開禁招募鮮卑人成軍。這才幾年,疲弱的烏桓竟然成了大漢北疆的一大威脅?
“鄒靖與公孫瓚皆是短視之輩!烏桓眾數十萬,逐水草而居,男子皆是良壯,何來疲弱之說?
烏桓雖不如鮮卑勢大,但也絕不可小覷!只需有一杰出英才統率便可浴火重生。丘力居不及檀石槐遠矣,但也有梟雄之姿,其從子蹋頓亦是不凡,鄒靖滿口胡言,誤國啊!”
劉虞聽見李澈提及鄒靖,頓時勃然色變,顯然對鄒靖等人早有不滿。說來鄒靖與公孫瓚、劉備都有些關系,其早年亦在邊疆討伐胡虜,曾經被公孫瓚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