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以后世理解,其意并非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是孔子認為人不能盲目崇信鬼神,不能將希望寄托在“怪力亂神”身上,而是要守中庸之道,提升個人素養,以免為鬼神所制。
但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鬼神與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人格化的上天或稱為昊天上帝,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之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讬之于天,故稱上帝。是以昊天上帝并非有形之神,這一稱呼更多是人對上天的尊稱。
而孔子雖然主張不能盲目崇信鬼神,但卻認為君王應該尊奉上天,凡有災異,則為上天不悅,君王當正思己過,這是孔子思想中的“天人感應”。若以后世眼光來看,則更像是一種威懾,托天之名,以正君心。
到了漢朝,董仲舒將天人感應進一步完善化,系統的提出了五行生克與人之氣影響天地的理論,這時候的理論,更多的卻是在完善天子的權威,托天之名,以壯君威。
而言及此處,卻又要說到綿延數百年的今古經學之爭。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民間私藏的百家學說,而之后項羽火燒咸陽,又將官方典藏的百家學說燒了個干干凈凈。
自此,春秋的大部分典籍可以說已然失傳,及至漢朝,或有一二藏匿,或有老者憑記憶口述而著,才勉力恢復了一些經典,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經典。
本來事情到此為止,然而后來有人聲稱在魯國宮室廢墟的墻壁中發現了當年的古文經典,由孔子后裔孔安國出面,將這些經典上交給了國家。
這一交,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漢朝群儒研究了幾十年的經典,結果被這些原著給推翻了不少,近百年的儒學發展仿佛成了笑話。尤其是在三十多年前,漢武帝剛剛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這么一鬧,尊的到底還是不是“儒”?
一群儒生選擇了相信這些古籍,認為這才是儒家真經,才能代表儒家思想,這一派即是古文經學,代表人物便是楚王劉交之后,經學家劉歆。
而相當一部分儒生卻指責孔安國所上交的是“偽書”,并非真經。他們堅持此前漢朝儒生發展出來的儒學思想,認為這才是儒學正統,被稱之為今文經學。而他們尊奉的代表人物,自然便是發揚春秋公羊學的董仲舒。
今古之爭綿延數百年,一直到東漢末年都常有爭執。在大方面來說,今文經學大多數時候是處于優勢地位的,其本就是容納了百家思想,專為大一統王朝服務,更加切合統治者的需求。
而古文經學在統治者看來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不符合漢朝統治階層的需要。尤其是世祖光武皇帝倡今文,廢古文,以讖緯之說鞏固政權,今文更是大盛。
然而這一局面在東漢中期以后出現了變故,古文經學一派涌現出大量的名儒,例如盧植與鄭玄的老師,關西大儒馬融。他們門徒眾多,權威極重,大肆批判今文經學所倡導的讖緯之說,認為讖緯靈異之語實屬妖邪之法,一時也將東漢盛行的讖緯之風打壓下去不少。
“故而對于我等而言,讖緯、祈神更多的是作為工具,而非是真的篤信這些。若是真有人分不清這其中的區別……故冀州刺史王芬或許就是個榜樣。”
陳群笑得很開心,田豐險些揪下一把胡子,李澈也是無語的揉了揉眉頭,王芬便是相信了讖緯之說,認為漢靈帝天命將終,可行廢立,才作死造反,這般看來,焦和的作為好像也不是獨一份。至少這大巫祝還沒蠱惑他自立。
田豐瞪了陳群一眼,解釋道“康成先生之名,豐也是多有所聞。其師從馬季長,所學以古文經學為基,雖多采今文之說,但也只是作為工具。當年他于京城駁倒何邵公時,可是將讖緯之說狠狠打壓了一番。康成先生所謂的篤信天命,倒是與夫子之思想頗有所類,導